虫蛀的苹果:一个皇土分子的泛突厥主义梦想与幻灭

历史国 2024-08-20 21:25:27

作者丨Astoria编辑丨历史国编辑部

兹亚·乔加勒普(Ziya Gökalp)(1876年- 1924年)是一个土耳其政客和作家,被称为“土耳其民族主义之父”,在奥斯曼帝国的“青年土耳其党”和土耳其共和国早期政坛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泛突厥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学界有必要对其思想和活动进行研究。

《红苹果》,不仅是乔加勒普最有名、流传最广的诗集,也是土耳其神话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苹果是一个被泛突厥主义“虫蛀”的苹果,它象征着理想或梦想,后来被泛突厥主义者变成土耳其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重要象征之一。

1

一个“皇土”的诞生1876年,乔加勒普出生于迪亚巴克尔(Diyarbakır),父亲是奥斯曼官吏特夫菲克·埃芬迪(Tevfik Efendi)(1851–1890)。19世纪初,他父亲的家族从切尔米克(Çermik)移民到迪亚巴克尔。他的母亲是泽利哈·哈尼姆(Zeliha Hanım,1856-1923年),来自库尔德的普林西萨德斯(Pirinçizades)家族,是迪亚巴克尔的名门望族之一。虽然普遍观点认为,他父母都是库尔德人,即奥斯曼土耳其的少数民族。但他坚称父亲的族人从宗教和风俗上都是土耳其人,还强调母系来源的库尔德人也属于突厥语族。后来,他又娶了舅舅的女儿韦西赫·哈尼(Vecihe Hanım),继承母系家族遗产,并用作政治和文化活动。他出生的房子如今被用作博物馆,该家族至今在当地的地方政府和议会发挥重要作用。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上台,乔加勒普选择用“格卡尔普”(gök alp,意为天空英雄)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偏远的安纳托利亚半岛东南部,他一边担任政府公务员,一边在家乡的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文章,宣扬泛突厥主义。1912年,乔加勒普来到首都,恰逢奥斯曼在巴尔干战争中惨败,向巴尔干联军割地求和。1913年1月,恩维尔发动政变,控制军队,并在德国顾问冯·桑德斯(von Sanders)的帮助下指挥土军夺回奥斯曼旧都亚德里亚堡(今埃迪尔内)。同年,乔加勒普为恩维尔帕夏写了颂诗《新阿提拉》(Yeni Atilla),将后者比作公元5世纪威震欧洲的匈奴王阿提拉。

乔加勒普不仅讨好青年土耳其党高层,还极力鼓吹库尔德人对土耳其的忠诚。他的性格急躁冲动,早年在首都求学时,曾因生活苦闷而自杀未遂,后来出于“皈依者狂热”,又成为一个泛突厥主义者。泛突厥主义受泛斯拉夫主义启发产生的,而泛斯拉夫主义最早是沙皇俄国的鞑靼人的发明创造。泛斯拉夫主义者认为,应该推翻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解救同为斯拉夫语族人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保加利亚人等。这一口号看似伟光正,其实包藏了侵略扩张的野心。沙俄以此为借口,在巴尔干和高加索燃起战火,与奥斯曼土耳其大打出手,引发大批百姓流离失所。

被沙俄压迫的鞑靼人逃入奥斯曼境内,却发明了与泛斯拉夫主义互为镜像的泛突厥主义。由于在俄土战争中节节败退,土耳其右翼民族主义者怀恨在心,试图联合所有突厥语族人,实现复仇,而乔加勒普是他们的最佳合作者之一。如果为沙俄效力的斯拉夫人是“皇俄”,那乔加勒普和他的同道中人就是“皇土”。

2

早熟的苹果早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乔加勒普出版了最有名的作品——诗集《红苹果》(Kızıl Elma),号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上下一心,以“泛突厥主义”的精神“团结”起来。1915年,乔加勒普又成为伊斯坦布尔大学的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在课堂上继续向学生们兜售他的“红苹果”。红苹果起源于土耳其的史诗传说,原本是一种文学修辞,往往一个要到达的地方,一个要征服的城镇,后来也表达建立一个国家的理想,或者把所有突厥语民族统一和统治世界的幻想。

讽刺的是,乔加勒普所追捧的当代阿提拉——恩维尔是个浪得虚名的统帅。德国顾问冯·桑德斯曾从现实角度力劝奥斯曼苏丹不要参战,因为军队积贫积弱,无法承受现代化战争的压力。但是,恩维尔等“皇土”却力主开战,以图建立不世功勋。讽刺的是,根据冯·桑德斯的回忆录《奥斯曼战记》,奥斯曼军队缺少足够的服装和医药,士兵也缺乏训练。冯·桑德斯本为改宗基督教的德国犹太人,出于少数群体的敏感,他也许隐隐感觉得到,奥斯曼积贫积弱,又被极端民族主义裹挟,倘若开战,将会陷入内乱。果不其然,以恩维尔为代表的“皇土”空喊口号,却自不量力,连基本的后勤都做不好。

在一战期间,恩维尔指挥土军接连惨败,还策划了对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亚述人的大规模残杀和流放。当时的英国、俄国致力于肢解奥斯曼的领土,很多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为他们效力。这些天真的民族主义者为列强卖命。并没有带来自由和解放,反而带来了惨烈的种族仇杀。在小亚细亚东部,参与屠杀亚美尼亚人的,除了土耳其军队,还有库尔德、切尔克斯和车臣民团。切尔克斯人和车臣人本为难民,大多是高加索山民起义和1865年“高加索徙士”期间移民,而留在沙俄本土的族人惨遭灭绝,新仇旧恨一起算,才对“投靠俄国”的亚美尼亚人痛下杀手。为讨好青年土耳其党高层,乔加勒普和他的母系族人也参与了对亚美尼亚人的行动。

亚美尼亚大屠杀指的是奥斯曼帝国对其辖境内亚美尼亚人基督徒进行的种族灭绝性质的大屠杀。其受害者数量达到100万-150万。在一战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分崩离析。乔加勒普也于1919年在大学里被英国占领军逮捕。在四个月的法庭审理过程中,他情绪激动,矢口否认“针对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的指控,称之为“相互残杀”(Mukatele)。他被英军押往马耳他,关押两年后才被释放,返回家乡迪亚巴克尔。后来,恩维尔潜入中亚,与巴斯马奇一起对抗苏军。无巧不成书,1922年围剿并且打死恩维尔的苏军骑兵团长雅科夫·梅尔库莫夫(Яков Мелькумов)就是一个亚美尼亚人。后来,乔加勒普又受到土耳其共和国首任总统凯末尔的宠信,1923年被任命为教育部版权和翻译委员会主席,并前往新首都安卡拉。同年,他出版了著名的《突厥主义原理》(The Principle of Turkism),又在第二届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被选为迪亚巴克尔的代表。由于奥斯曼帝国解体,土耳其领土和实力大大缩水,他开始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基于奥斯曼旧贵族的立场,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也反对西方的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将自己的思想进一步系统化,称之为“团结主义”。凯末尔自称“我的思想之父是齐亚·格卡尔普”,并表示自己采纳了他的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但是,乔加勒普在第二年便突发疾病死亡。

纵观土耳其共和国历史,土耳其民族主义者一直致力于重振红苹果的形象。“红苹果”是许多作品的主题,从《萨尔图克之名(Saltukname)》(其中包含了萨里·萨尔图克(Sarı Saltuk)的英雄主义)到埃夫利亚·切莱比(Evliya Çelebi),阿卡·古都兹(Gündüz)、奥马尔·塞费丁(Ömer Seyfettin)、尼哈尔·阿齐兹(Nihal Atsız)、尼亚兹(Niyazi)等人都在土耳其文学中使用了“红苹果”主题。在伊尔迪姆·根索斯马诺格鲁(Yıldırım Gençosmanoğlu)、迪拉弗·塞贝西(Dilaver Cebeci)、拉吉普·塞夫基·耶希姆(Ragıp Şevki Yeşim)、米姆(Mim) 凯末尔·奥克(Kemal Öke)和哈利尔·德利斯(Halil Delice)等诗人和作家手中,它继续获得新的含义。恩格斯曾经严厉批判沙皇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它是沙皇利用斯拉夫语各民族的人民开疆扩土的工具,不仅不能“拯救”,还为后者带来了灭顶之灾。奥斯曼帝国被称为“西亚病夫”,其高层鼓吹“泛突厥主义”更是自不量力之举。青年土耳其党的精英,用“泛突厥主义”煽动和利用库尔德人、鞑靼人等少数民族,让他们甘为鹰犬,参军入伍,甚至参与对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亚述人的驱逐与杀戮。“皇土”与“皇俄”一较高下的结果,是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双双分崩离析。只有科学才能打败神话。取代民族主义的,不是另一种民族主义,而是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乔加勒普一共写了12本书,现由德语译出

《红苹果》1914年Kızıl Elma (Der rote Apfel, Istanbul 1330 bzw. 1914)

《土耳其化、伊斯兰化、现代化》1918年Türkleşmek, İslamlaşmak, Muasırlaşmak (Türkisierung, Islamisierung, Modernisierung, Istanbul 1918)

《新生活》1918年Yeni Hayat (Neues Leben, Istanbul 1918)

《金光》1923年Altın Işık (Goldenes Licht, Istanbul 1339 bzw. 1923)

《土耳其传统》Türk Töresi (Türkische Tradition, 1923)

《正确的方式》(Doğru Yol) (Der richtige Weg, 1923)

《土耳其语基础知识》(Türkçülüğün Esasları )(Grundlagen des Türkismus, Ankara 1339 bzw. 1923)

《土耳其文明史》(Türk Medeniyet Tarihi )(Geschichte der türkischen Zivilisation, postum 1926)

《库尔德部落的社会学研究》(Kürt Aşiretleri Hakkında Sosyolojik Tetkikler) (Soziologische Untersuchungen der kurdischen Stämme)

《马耳他的来信》(Malta mektupları) (Briefe aus Malta), hrsg. Ali Nüzhet Göksel, Istanbul 1931

《兹亚·乔加勒普在枫树下》(Ziya Gökalp ve Çınaraltı) (Ziya Gökalp – Unter dem Ahorn), hrsg. Ali Nüzhet Göksel, Istanbul 1939

《什么是政党?》(Fırka nedir? )(Was ist eine Partei?), hrsg. E. B. Şapolyo, Zonguldak 1947

关于他的文集有:

《兹亚·乔加勒普:他的生活、艺术、工作》Ziya Gökalp: hayatı, sanatı, eseri (Ziya Gökalp: sein Leben, seine Kunst, sein Werk), hrsg. A. N. Göksel, Istanbul 1952

《兹亚·乔加勒普:诗集、诗歌和民间故事》Ziya Gökalp külliyatı, Şiirler ve halk masalları (Ziya-Gökalp-Sammlung, Gedichte und Volksmärchen), hrsg. F. A. Tansel, Ankara 1952

《新土耳其的目标》Yeni Türkiyenin hedefleri (Die Ziele der neuen Türkei), Ankara 1956

《兹亚·乔加勒普的早期著作1894–1909年》(Ziya Gökalpın ilk yazı hayatı, 1894-1909)(Die ersten Schriften von Ziya Gökalp, 1894–1909), hrsg. Şevket Beysanoğlu, Istanbul 1956

《土耳其民族主义与西方文明:齐亚·格卡尔普论文选》Turkish nationalism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selected essays of Ziya Gökalp (Türkischer Nationalismus und westliche Zivilisation: ausgewählte Essays von Ziya Gökalp), übersetzt und hrsg. Niyazi Berkes, London/New York 1959

很多是由他发表的文章和诗歌编辑而成,比如

《黄金史诗》(Altın Destan)

《三种源流》(Üç Cereyan)

《文化与文明》(Hars ve Medeniyet)

《天鹅》(Kuğular)

最晚出版的是《哲学课程》(Felsefe Dersleri),由他当年在伊斯坦布尔大学授课时的讲义编成,2006年问世。

1 阅读: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