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位斗争都是非常激烈的,为了一个皇位不仅可以兄弟阋墙,甚至可以父子反目,可见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亲情根本一文不值。
三国时期的曹魏就是这样的,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是同母的亲兄弟,但他们同时也是继承人之位的有力竞争者,于是兄弟逐渐从和睦分道扬镳。
最终还是曹丕赢得了曹操的青睐,成为了魏王世子,并在继承父业之后篡汉称帝,成为了曹魏的皇帝,而身为他曾经的继承者,曹植可就惨了。
面对兄长的步步紧逼,曹植可谓是举步维艰,稍有不慎这条命都不一定能保住。比如有一次曹丕为了刁难曹植,就让他写一首关于牛打架的诗,幸好曹植才思敏捷,才能化险为夷。
一、曹丕和曹植的兄弟之争曹操爱美女,所以他膝下子女也是相当多,光儿子就有25个,不过他们也不是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最出色莫过于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
其中尤其以文学才能更强的曹丕和曹植这两兄弟最被曹操喜爱,因此曹操到了晚年琢磨立继承人的时候,也一直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摇摆不定。
虽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同为文学成就杰出的“三曹”,但即使是曹操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曹植是众多儿子们之中才思最敏捷的,因此曹操曾一度最倾向于立他为世子。
然而曹植也有一个致命缺点,当时文人们崇尚嗜酒,曹植身为一个在文坛颇有地位的才子,不可避免也染上了酒瘾。
并且曹植醉后行为也太过放纵不羁,经常饮酒误事,这就逐渐耗尽了曹操对他的期望和喜爱,最终放弃了曹植,决定将世子之位传给曹丕。
这其实也是因为曹丕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打败弟弟成为继承人,那就要变成父亲最喜欢的样子,因此他言行端正、才华横溢的范儿就得到了曹操的青睐。
不过虽然曹植错失继承人之位,但是他毕竟曾经是曹丕的有力竞争者,因此即使曹丕称帝后,对曹植的猜忌也一点都没减少,因此时常刁难他,以便抓住他的过失做文章。
有一次,他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就治他的罪,这对才高八斗的曹植其实不算难事,只是对兄长的无情感到伤心,于是含泪写下了《七步诗》:
这首诗怎么看都没什么毛病,并且内容也让曹丕小小伤感了一下,因此暂时放过了曹植,但是对他的刁难却没有停止。
除了《七步诗》以外,曹丕还曾让曹植写过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比“七步诗”还要残忍,不过同时也更显现出来曹植的才智了。
二、应对刁难,写《死牛诗》有一次曹丕外出打猎,曹植身为臣子跟随出行,没想到在路上遇到了两头牛在打架,只见其中一头牛逐渐体力不支败下阵来,被另一头牛顶进井里摔死了。
曹丕看到后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就让曹植为这件事写一首诗,并且为了加大难度,曹丕还规定诗中不能出现“牛、斗、井、死”四个字。
曹植“久经沙场”早就有了经验,自然知道曹丕又在为难自己,但此时他寄人篱下哪有反抗的力量?于是就只能开始迅速思考怎么才能化解这场危机。
不得不说,这次的刁难实在是有些难度,毕竟这四个字就是这件事的四个关键点,想要避开它们讲清楚这件事很难,但曹植却很快就想出了答案:
不得不说这首诗写得实在是非常巧妙,为了不出现“牛”但又让读者知道这是在讲牛,因此曹植就用“两肉”代称,而“头上戴横骨”指的就是牛角,一目了然指的是什么。
曹丕是非常了解曹植的本事的,因此他看了这首诗之后觉得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但他也不准备更为难下去,于是这次就饶了他了。
那么曹丕究竟想让曹植写出什么样的诗呢?为何虽然没满意,但却放过了曹植呢?其实就是因为曹植在诗中隐藏的内涵让他有些感触。
其实曹丕出这个题,就是想借此机会羞辱曹植一番,两头牛打架就是在隐喻他们兄弟二人争夺世子之位的事,他想让曹植在诗中承认自己的失败,并对曹丕高呼臣服。
但曹植大概是装傻,并没有在这首诗中写出曹丕想看的这些内容,只是客观地描述了两头牛打架的过程和结果,没有像写《七步诗》那样加入自己的抒情。
不过在最后一句“盛意不得泄”中,曹植还是透露出了自己的一些情绪,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曹植虽然有争夺世子之位的想法,但却没有实现,所以放弃了。
曹丕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曹植夺嫡失败的无奈和臣服,因此虽然没有满意,但是大体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没有再为难曹植。
当然了,要是曹丕真的想杀了曹植,他大可以跟着一起装傻,假装看不出来最后一句话暗含的意思,由此可见让曹植保住一命的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曹丕不想背上杀弟的恶名。
虽然曹丕一直都对曹植实行猜忌和打压政策,但曹植毕竟是他的亲弟弟,他其实只是想让曹植在自己的位置本本分分待着就好,并不是想真的杀了他。
何况曹植虽然夺嫡失败,但是在朝中仍旧有一定的声望,要是贸然杀了他必然会影响到曹丕的统治,所以曹丕对曹植只是打压而已,并没有断了他的活路。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尽管在政治上遭遇了重重挫折,在亲情上也和手足反目成仇,但这却不妨碍曹植的文学成就却在当时仍旧是顶尖水平的,可以说几乎没人能超越他。
尤其是《洛神赋》这篇文章更是曹植毕生文学成就的巅峰,辞藻华丽精美,其中蕴含的深邃情感更是打动了无数读者,堪称文化瑰宝。
在《洛神赋》中,曹植将洛神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容貌姿态没有一处不动人,神女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冰肌玉骨的美丽简直就像出现在每一个读者眼前一样。
因此洛神简直成为了无数人的梦中情人,她的美貌和气质都令人陶醉,而曹植对洛神的深情眷恋和无奈离别更是让人感同身受、动容不已。
有人认为这篇《洛神赋》就是曹植为嫂子甄姬写的,再不济也是曹植向往爱情的真情流露,但这些解释不是牵强附会就是浮于表面,实际上《洛神赋》其实是写给曹丕的。
大家都知道先秦时期的楚辞常常会用美女、神女自比或者比喻君王,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政治抱负,这篇《洛神赋》就是相同的道理。
在宋玉的《神女赋》中,他用楚襄王对巫山神女求而不得的故事,比喻自己不得君王重用的怨念。
而《洛神赋》就是曹植用洛神比作曹丕,其中对洛神的描写其实就是曹丕形象的极尽美言,但是就算自己这么倾慕,仍旧没有被洛神接受,这不就是代表了曹丕排挤曹植的现实么?
因此《洛神赋》不仅辞藻华丽,就连内涵也是极其丰富隐晦的,实际上表达的是曹植想要得到重用,实现自己志向的愿望。
这一点在他早期的另一篇《白马赋》中也有所体现,不过这篇文章中英勇善战的白马少年就是曹植写理想中的自己了,很显然他的理想没有实现,接连被曹丕曹叡父子轻视了几十年,最终只能郁郁而终。
结语由此可见,曹植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是永垂不朽,他那些精美的的诗词歌赋,甚至连他自己也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