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换季进程显得格外剧烈。9月底以来,随着冷空气的强势登场,秋季如同一支势不可挡的军队,将夏季残留在北方的“钉子户”逐一剿灭。从省会级城市的进展来看,西宁、呼和浩特已经抢先入冬,西安、成都、重庆、南京、合肥、贵阳也完成了秋季“换岗”仪式。与此同时,上海、杭州、武汉、长沙等南方城市距离正式告别夏天也仅剩一两天的时间。然而,随着冷空气逐渐消退,我国大范围的气温即将迎来大幅回暖。这一波“升温潮”掀起的热浪能持续多久?更关键的问题是,这是否意味着今年秋天将无寒潮袭来?
一、大范围偏暖再次确定从目前的预报来看,未来10天我国的天气形势可谓“一片大好”:除了青藏高原东部、云南以及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的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外,我国其余大部地区的气温基本接近常年或偏高1~3度。这个10月中旬的“升温”表现,已然成为一种秋季里少见的“另类”现象——这波温暖气流如同一张厚重的棉被,暂时压制住了冷空气的活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寒潮彻底远离。
在讨论寒潮风险之前,我们先来剖析一下这次“升温潮”背后的气象原因。每当换季时节,西风带的位置和强度是决定我国冷空气南下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上一波冷空气活动过后,近期西风带活动较为偏弱,且西风带波动相对偏北,冷空气的“战线”收缩到了较高纬度。这种情况下,虽然冷空气仍在向我国北方缓慢渗透,但由于强度不足,冷空气只能勉强越过黄河流域,而难以继续南下侵袭长江中下游地区。
而且目前来看,未来西风带整体表现温和,没有出现强冷空气团的堆积,这使得我国北方的冷空气储备不足,无法形成大规模、强势的冷空气“南侵”,仅有一些弱冷空气南下骚扰,导致多地气温持续回升,从目前的天气格局来看,这种态势在未来10天内仍将延续。
二、今年秋天没有寒潮了?尽管眼下的大范围偏暖趋势让人对寒潮的到来产生了疑虑,但从气象学角度来看,秋季的气温波动往往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11月,我国的寒潮频率往往达到一年中的高峰期。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11月是全国性寒潮最为活跃的月份,因此,即便10月中旬的升温看似平静,但真正的“寒潮季”尚未完全揭幕。
11月的寒潮风险源自于冷空气的“二次蓄能”。通常,在10月末和11月初,北极和西伯利亚的气温会出现明显下降,冷空气开始加速堆积。当某种气象条件(如西风槽的突然增强或是极地涡旋的异常南扩)触发时,这些冷空气会以“寒潮”的形式快速南下,从而造成全国范围的大范围降温。历史上,11月初到中旬往往是寒潮来袭的高峰期,例如2022年11月下旬的寒潮甚至一度导致华北京津冀多地气温跌到-10度以下。因此,尽管接下来10天我国的气温表现相对温和,但11月的寒潮风险不容忽视。
那么,为什么10月中旬出现大范围偏暖现象?这是否意味着今年秋天的寒潮将“爽约”呢?从目前的气象条件来看,这种判断为时尚早。通常,10月的温暖并不代表整个秋季的趋势走向。正如我们所提到的,11月才是全国性寒潮活动的高峰期,而气温逐渐转为偏高后,反而可能加剧冷空气南下时的降温幅度。当冷空气在北方堆积得足够厚重时,一旦气象条件配合(如冷高压增强或是西风带的强势南压),寒潮的爆发力将更加猛烈。
事实上,10月的温暖只是一个“序章”。它类似于一场大型冷暖博弈的“热身赛”,并不能决定最终的胜负走向。进入11月后,随着西伯利亚冷空气逐渐活跃,我国大范围的降温和寒潮风险将大幅增加。因此,尽管目前看似“风平浪静”,但寒潮的“导火索”随时可能被点燃。
因此,在接下来的10月中旬,尽管大范围偏暖已成定局,但11月的冷空气动向仍需密切关注。这就好比一场长跑赛,前半程的温和只是为了蓄力,真正的“高潮”可能在11月上演。所以,今年秋天到底有没有寒潮?我们不妨先放下这个疑问,等待冷空气的“二次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