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上万条“反对掏空台湾”的抗议贴文,更有愤怒的工程师在台积电新竹总部外挂起白布条,写着“技术不留美国,根要扎在台湾”。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决策,为何会让2300万台湾民众集体焦虑?
事情要从台积电的财务数据说起。
翻开2021-2023年财报,这家芯片巨头的净利润总额约760亿美元,意味着1000亿美元投资相当于三年半白干。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承诺的527亿美元补贴至今到账不足5%,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建设进度却已超前。
这种反常现象引发岛内专家质疑:难道真如华盛顿邮报所言,这是张“枪口下的投资协议”?
2024年4月,特朗普当时在竞选集会上突然放话:“若当选将对台湾半导体征收100%惩罚性关税。”
此时距离台积电宣布追加投资仅隔两周。
熟悉半导体政策的前白宫官员透露,美国政府内部确实存在“台湾芯片威胁论”势力,认为台积电技术优势危及美国国家安全。
这种背景下,台积电的巨额投资更像是缴纳“保护费”。
英特尔代工业务的棋局更显诡谲。
彭博社又爆出,美国政府曾要求台积电与英特尔成立合资企业,条件是交出2纳米制程技术。
这戳中了台湾民众最敏感的神经,台积电工程师用二十年建立的护城河可能被釜底抽薪。
虽然最终协议转向单独投资,但亚利桑那工厂将使用与英特尔18A工艺兼容的设备的传闻,暗示着技术渗透的风险。
最戏剧性的反转发生在去年的6月初。
当台积电试图拉拢英伟达、AMD等客户共同投资英特尔代工业务时,这些美国芯片设计公司集体保持沉默。
知情人士透露,博通CEO陈福阳在内部会议上直言:“这就像让麦当劳入股肯德基的炸鸡配方研发。”
商业逻辑的冲突暴露无遗,美企既想获取先进制程,又不愿削弱自身议价能力,这种矛盾让台积电的合纵连横策略彻底落空。
台湾民众的焦虑源自切身之痛。
台南科学园区的建筑工人发现,原本规划中的5座3纳米工厂用地突然改种绿植,台积电对此的解释是“用地环评未过”。
但内部文件显示,2024年台湾本土设备采购预算削减了37%,这些资金流向了亚利桑那州的真空泵和光刻机订单。
更令工程师不安的是,美国工厂的良品率报告显示,同样制程的芯片性能比台湾产的低12%,这侧面印证了台积电“核心工艺未转移”的保证,但技术空心化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这场风暴背后是半导体产业格局的深层裂变。
波士顿咨询集团数据显示,美国芯片制造成本比台湾高出48%,但台积电仍被迫持续加码。
这种扭曲的经济选择折射出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当技术霸权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商业理性不得不让位于政治考量。
台湾《天下杂志》的评论一针见血:“台积电正在变成美中较劲的抵押品,而2300万人被迫承担质押风险。”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退休五年后突然频繁现身公司内部会议。
这位92岁的“半导体教父”在闭门讲话中强调:“技术根留台湾是生存底线。”这被解读为对当前决策路线的微妙修正。
但现实困境在于,当美国商务部将28项EUV光刻机关键部件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台积电的议价空间已被极度压缩。
这场跨国博弈的终局尚不明朗,但台湾民众的集体焦虑已然投射到日常生活中。
新竹的房产中介发现,台积电工程师聚居区的二手房挂牌量激增40%,不少家庭开始咨询移民新加坡的流程。
这种“用脚投票”的现象,或许比任何经济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当全球最顶尖的芯片制造技术变成大国角力的筹码,台积电和台湾社会正站在历史的三岔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