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近期对华政策出现罕见转向,军事让步、经济松绑、外交示好三管齐下,试图重塑中印关系。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既是印度对地缘经济现实的妥协,也折射出其在美印博弈中的被动处境。
2024年初,中印长达三年的边境僵局迎来突破。印度突然在中印第21轮军长级会谈中松口,同意在拉达克东部地区实施“脱离接触”计划,将一线部队后撤至争议地区之外。
尽管印方坚称“主权主张不变”,但这一实质性让步为两国边境局势降温打开窗口。据印度国防部内部文件显示,印军后撤范围涉及多个对峙点,部分区域甚至退至2020年加勒万冲突前的部署位置。分析认为,印度此举既为缓解军费压力,也为腾出手应对美国贸易施压。
莫迪政府近日宣布放宽实施五年的对华投资限制,允许中企以“少数股权”形式参与印度制造业,尤其在电动汽车、电子元件等关键领域。这与2020年“自力更生印度”运动中强行下架200余款中国APP、冻结中企48亿美元资产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印度商工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印贸易额逆势增长12%,达1362亿美元,中国重新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面对美国对印度钢铝加征25%关税的威胁,印度似乎试图通过中企投资填补产业缺口。
新德里一改往日强硬姿态,主动提议建立中印外长直通热线,并重启停滞三年的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印度驻华大使罗国栋更在公开演讲中强调“龙象共舞”的可能性,这与2022年G20峰会期间印方阻挠中俄联合声明的做法判若两人。
值得玩味的是,这种转变恰逢美印关系微妙时刻,特朗普政府不仅拒绝延长对印钢铝关税豁免,更警告要对印度数字服务税实施报复。
军事上,中印边境长期对峙已消耗印度7.3%的国防预算;经济上,莫迪力推的“印度制造”遭遇挫折,其230亿美元产业激励计划仅落实4.3%,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产业进展缓慢。
而美国在施压印度加入“对华科技围堵”的同时,却持续加征关税,导致印美贸易逆差扩大至327亿美元。正如《印度快报》所言:“当西方承诺的产业转移沦为画饼,东方资本的技术溢出成为现实选项。”
尽管莫迪政府频频示好,但中企对印投资仍持审慎态度。小米48亿资产冻结案尚未解决,vivo高管被捕风波阴影未散,印度反复无常的政策环境令人却步。
正如中国外交部近期回应:“合作需要诚意,更需要稳定的预期。”印度能否真正构建可信的商业生态,将成为检验其战略转向成色的关键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