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之间爆发核战争会怎样?美媒:可能导致全球50到67亿人死亡

不正经观察 2023-06-15 22:26:46

俄乌开战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常规军力拉垮的俄罗斯,迟迟无法在战场上达成他们想要的目标,某些战线上甚至是劣势。

为此,俄罗斯曾经数次挥舞手中的核大棒,威胁要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门槛,这也令许多人陷入了恐慌,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核战争就爆发了。

对此,有家美国媒体发表了一篇文章,称美俄之间若爆发核战争,将可能导致全球死亡70亿人。

该文章认为,一旦美俄之间爆发核战争,将会有大量的地表尘土被爆炸抛进大气环流之中并迟迟得不到沉降,而这些遮天蔽日的尘土,将会遮挡阳光,导致地面迟迟得不到光照,这就是“核冬天”理论。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光合作用,无法大量生产粮食,全球可能会有超过20亿人被饿死,加上死于爆炸和核辐射的人,全球死亡总数可能会达到70亿。

不过,无论是这家美国媒体的言论,还是那个著名的核冬天理论,都是无稽之谈,它来源于人类对核战争的恐惧,严重夸大了核武器的威力。

被夸大的核武器

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作品,亦或是各种各样的游戏,都在向我们传达这么一个信息:一旦核战争爆发,一枚接一枚的洲际导弹会轻而易举的毁灭掉一个又一个的超级大都市。

它们会轻而易举杀死绝大部分人,而剩下的人则会在暗无天日的核冬天中慢慢的冻死饿死,最后整个人类会灭绝。

更有甚者,甚至宣称人类现存的核武器足以把整个人类甚至地球毁灭上几十次。

但是其实,人类现存的所有核武器甚至无法完全毁灭任何一个我们叫得上名字的大国。

得出这种结论的人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他们简单的将死于广岛,长崎两次核爆的人数,乘以人类当前全部核武器与广岛长崎两次核爆当量的比例,然后就得出了人类现有核武器,足以将人类毁灭几十次的结论。

但核武器的威力真的有那么大吗?

据公开信息,截止至2017年,世界各国拥有的核弹总数约为15000枚,虽然数量比起冷战巅峰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缩减,但其爆炸总当量依然在64亿吨以上,其中还有不少是单枚爆炸当量达50万以上的核弹头。

这些核武器的威力的确很大,从爆炸当量上来看,是广岛的“小男孩”和长崎的“胖子”加起来的20万倍,但这并不代表它们的威力就是后两者的20万倍。

让我们参考一个来自美国的研究结果,上世纪60年代,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主持下,美国开展了一个对核打击后情况的研究。

这项研究一直随着双方核武库的不断建设而持续更新,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

其目的在于评估美苏两国在全面核战争下受到的影响,其结果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更是与各种文艺作品中的描述大相径庭。

这个研究的背景设定是美苏双方共计投掷了100亿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根据美军的推演结果,这场全面核战争将会导致美国约一亿人死亡,大约占美国当时人口的50%。

而在核战争一年后,部分在战争中受伤的人员就已经可以恢复健康,并参与到劳动当中,参与生产的劳动人口也将恢复到战前的80%,可用生产设施将恢复到战前的94%。

这是因为,平时不参与社会生产的老弱和儿童更容易在核战争中死去,青壮年男子的生存率相对更高一些,同时,在战争状态下,也可以将妇女补充进生产人员中补充劳动力量。

同时,这项报告还特别指出,全面核战争无法瓦解美苏两国的霸权,毕竟这两个国家就算因核武器的打击导致人口减半,其综合国力也不是那个年代的其他国家所能比拟的。

该研究认为,如果美苏两国在全面核战争后立刻议和不再发动后续的战争的话,甚至有望在十年内基本恢复战前的经济和军事水平。

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有许多,首先一个就是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并不是随着当量的增加而线性增长的。

核武器是怎么杀人的

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先要明确核武器的杀伤因素,核武器的杀伤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瞬时杀伤因素,包括冲击波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等,在数十秒内生效。

另一类是非瞬时杀伤因素,包括各种放射性尘埃,和放射性沾染等,往往可以持续几天甚至几周。

那么,一枚核武器的杀伤半径是多少呢?

以一枚50万吨,采取空爆的爆炸方式的核武器举例,在我国出版的人防教材中明确写明,这类核武器对于暴露人员的杀伤半径仅仅只有5.1 km,仅仅是一枚两万吨当量的核武器的3倍不到。

而面对躲在各种建筑物乃至兼顾地下掩体的的目标,这个杀伤范围还会再急剧缩小,如果躲在完备的重型地下掩体中,其杀伤半径甚至会缩小到0.63 km。

而为了有效打击这类重型地下掩体,核武器通常会采用触地爆炸的方式来最大化杀伤效果,而不是像对付城市那样的目标时,采用空爆的方式尽可能扩大杀伤范围。

但就算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对重型地下掩体的杀伤半径,也仅仅只能增加到0.9km,同时,在采用触地爆炸的情况下,各种地形比如山脉等都会严重限制核武器的杀伤效果。

一枚核武器往往无法对一个大型军事基地造成有效杀伤,需要多枚核武器进行反复打击,在美国国防部的SIOP-63号文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反复打击同一个目标的计划。

而即便是相对脆弱的城市,也往往需要大量核弹头进行反复打击才能造成较为理想的杀伤效果。

例如,美军在1959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想要摧毁像莫斯科这样的城市至少需要149枚核弹头。

这是因为核打击的目标并不仅仅只有敌方的人口,还有城市内的各种生产设施,需要尽可能的摧毁,尽可能降低在打击后得到重复利用的概率。

在核打击中,距离爆心较远位置的地下掩体内的民众将大概率幸存,而即使在距爆心较近位置的地下掩体内,在一定条件下也依然有不小的幸存几率。

在长崎核爆中,救援队在距离爆心仅仅900米,的防空洞中发现了完好无损的幸存者,甚至在距爆心仅90米地方也仍然有家庭自建的防空设施幸存。

在广岛核爆中甚至原子弹爆炸点正下方的一栋建筑,其主体结构仍然完好,甚至至今屹立不倒。

而当今建筑物所采取的钢筋混凝土其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抗冲击波防爆材料。

而想要使一座城市彻底失去功能,最少也要彻底摧毁其40%的建筑物,同时,未被破坏的建筑物不得多于15%,而这仅仅只是最低标准。

而二战时期,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被盟军反复轰炸,城市中被摧毁的建筑物已经多于50%,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仍然有一定的工业生产能力。

由此可见,想要彻底摧毁一座现代城市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爆炸本身的威力,核武器本身最令人恐惧的恐怕就是爆炸后带来的各种放射性尘埃和放射性污染了。

而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等核电站泄露事故更是加深了人们对这一事物的恐惧,但核爆产生的核污染和核电站泄漏产生的核污染不可同日而语。

核武器产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可控的,其反应的程度会非常高,其剩余的污染物质就会相对较少。

而核电站产生的链式反应是可控的,相对而言比较温和,其内部的反应材料大多数还未能衰减。

一旦泄露,就会造成长期的污染。而现代的热核武器相比传统的原子弹其反应效率更高,可以说也更加的“清洁”。

还有一点,对于城市攻击的核武器,由于采用空爆的方式,其爆炸中心距离地面较高,高温较难传导到地面,使地面发生粉尘化现象。

采用空爆的核武器其实并不会产生太多的放射性尘埃。只有用于攻击地下坚固堡垒使用触地引爆的核武器才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尘土。

与很多人想象的核武器爆炸后,放射性尘土的污染将会长期存在不同,这些尘土的污染衰减特别快。

一般核武器爆炸后,环境内的辐射剂量约为1000伦琴/小时,而在七个小时后这个数字将急剧衰减到100。两天后,辐射量将仅仅只有48伦琴/小时。同时,降雨等因素也会加速辐射的衰减。

一个成年人能承受的辐射剂量大概在300至600伦琴内,因此,处在完备的人防公司内的成年人,只要做好防护措施,其实辐射并不会对短期内的身体健康造成多大影响。

在两周后辐射降至更低水平之后,幸存下来的人们就可以离开掩体寻求未遭受核打击地区的国家机关的帮助了,而遭到放射性尘埃污染的耕地也有望在数年时间后恢复正常可耕作的水平。

还有一点,并不是所有的核武器都可以用于攻击敌对国家的本土。

核武器分为战术核武器和战略核武器两种,战术核武器顾名思义主要用于战场上,其主要的目标是敌方的常规军事力量。

一般而言,射程小于500公里的核武器就被称为战术核武器,很显然,它们无法威胁到大洋彼岸的敌国本土。

而战术核武器在各国武器库中的占比是多少呢?以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为例,苏联彼时拥有35000枚核武器,而其中战术核武器有足足两万枚,占比高达百分之57。

一旦核战争爆发,这些核武器不可能被用于攻击敌国本土的行动,它们将出现在第一轮核打击后,双方幸存军队的正面交锋中。

而影响核武器杀伤能力的最后一点,是目标的选择。

在各国的核武器目标选择中,军事目标永远是打击优先级更高的目标,因为核战争不仅仅是要摧毁敌国的人口和工业能力,还要尽可能的保护己方的人口和工业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的核武器将会用于摧毁敌国的核反击能力,包括各种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机,部署了洲际战略轰炸机的机场,以及各种导弹发射车有可能的掩体和预定的发射阵地等。

只有在最大程度的削弱了敌国的核反击能力后,剩余的核弹才会被用于攻击敌国的人口和工业目标。

在上面我们提到,仅仅摧毁一个莫斯科就需要149枚核弹,而在苏联时期,和莫斯科同一级别的城市可不少。

即便是在1980年代,美苏双方核武库的巅峰时期,对对方一二线城市的打击也足以消耗两国的全部家底。

在对对方的核设施进行充分的打击后,留给各个城市的核弹,其实没剩多少了。

两国的三四线城市以及更落后的地区,如果附近没有什么值得打击的军事目标碰巧沾光的话,基本上不会有遭到核打击的风险。这也是我国在特殊时期大搞三线建设的最重要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核武器的威力其实是被过分的夸大了,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还是我国,对此的研究结论其实都是相近的,即核武器无法毁灭人类。

和平最重要

对此,可能有人就会不服气,说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核战争一直没有爆发呢,为什么核威慑一直这么强呢?

要知道,现实可不是游戏,纸面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条又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在各国的推演中,全面核战争死亡的人口数都会占到全国的50%以上,死亡人口将以亿计。

就算再冷酷的统治者也无法轻易下达这种导致生灵涂炭的命令。

二战中,苏联共死亡2700万以上,占其当时全部总人口的15%就这已经对其社会生活以及后续的历史进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更不用说全面核战争将导致各国50%的人口在短时间内死亡。

核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其不仅仅只体现在污染上,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

尽管核武器的威力并没有人们普遍认知中的那么大,但依然有足够的威慑力,依然是一柄足以让各国都要正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 阅读:853
评论列表
  • 2023-06-16 09:07

    不怕![鼓掌]

  • 2023-06-16 20:43

    其中美国人占去一半[得瑟]

  • 2023-06-16 16:17

    如国美国向俄罗斯投降,俄罗斯就不会用核武器,打不打核战由美国决定

  • 2023-06-16 01:10

    分折到位[点赞]

不正经观察

简介:叨国际,叨军事,叨叨国际资讯,感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