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老艺术家离开了我们。
1月17日,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发布消息,老一辈艺术家杨静老师在97岁高龄去世。
这位曾经在银幕上闪耀的蒙古族姑娘,以及她和丈夫于洋共同走过的72年岁月,成为了许多人记忆中难以忘怀的一部分。
说起杨静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但提到于洋,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实际上,杨静是于洋的妻子,两人携手走过了漫长的72年。
他们的结合源于1950年的电影《卫国保家》。
当时,刚从东北军政大学毕业的蒙古族女孩杨静加入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她的演员生涯。
而于洋早已是解放前的知名演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更是备受瞩目。
《卫国保家》上映后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杨静也因此登上了大众电影封面,成为第一个登上荧屏担任主演的蒙古族姑娘。
这部电影不仅让杨静声名鹊起,也让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
虽然单位不允许谈恋爱,但他们用对电影的热爱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领导的认可。
1953年夏天,于洋和杨静在长春喜结连理,开启了长达72年的相伴生活。
婚后,于洋继续深耕电影事业,拍摄了《中华儿女》、《向着新中国迈进》、《虎胆英雄》等多部经典作品,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员。
杨静则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专修班,毕业后参演了《战地黄花》、《小二黑结婚》、《金铃传》等影片。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杨静不得不将重心转向家庭,肩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并逐步告别了舞台。
1961年,周总理倡导评选新中国电影界的“人民的电影演员”,于洋名列其中。
评选结果公布后,22位杰出演员的照片出现在各大影院,掀起了追星热潮。
于洋在外备受关注,但在家庭方面却帮不上忙,这让杨静感到些许失落。
不过,她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两个孩子身上。
女儿于静江性格活泼,喜欢缠着父母讲电影故事。
杨静经常带她去片场了解电影制作过程,还让她客串角色。
相比之下,儿子于晓阳性格沉稳,整天沉浸在书本里。
杨静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全力支持儿子的学习。
在她的鼓励下,于晓阳从13岁开始就在《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诗歌,逐渐成长为一名青年诗人。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为文艺界带来了新的机遇。
于洋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自编自导的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大获成功,蔡明也在这部影片中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杨静多年对儿女的精心教育也迎来了收获。
女儿于静江成了一名导演,儿子于晓阳也成为著名诗人。
一家人各忙各的,生活十分融洽。
八十年代末,于静江选择赴美学习电影技术,最终定居美国。
儿子于晓阳不甘于只做一名诗人,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与韩三平成了同班同学,逐渐涉足电影拍摄制作。
对于子女的选择,于洋和杨静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然而,儿子的婚事却让他们忧心忡忡。
2004年,于晓阳突然宣布要结婚,对象是比他大两岁的迪里拜尔。
这位新疆籍女高音歌唱家曾是中国歌剧院独唱演员,有“中国夜莺”之称。
虽然杨静夫妇对儿媳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她。
没想到,迪里拜尔比女儿还要孝顺,帮助两位老人走出丧子之痛。
2005年1月7日,于晓阳在回京途中突发哮喘不幸去世。
这个消息对于洋和杨静来说如同晴天霹雳。
杨静不顾一切地扑向儿子,企图唤醒他,但再大的悲恸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悲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迪里拜尔想尽办法让公婆开心。
2010年,80多岁的于洋和杨静再次走上银幕,在《情醉富春江》中扮演重要角色。
迪里拜尔退休后,经常到养老院看望二老,陪伴他们度过每一天。
杨静夫妇对远在美国的女儿于静江感到愧疚,但女儿的理解和安慰让他们感到欣慰。
如今,杨静老师先走一步,只希望于洋老师不要太悲伤,能够健康长寿。
杨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离去不仅是家庭的损失,也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遗憾。
愿她在天堂安息,也愿于洋老师能够继续坚强地走下去。
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故事和细节,讲述了杨静和于洋夫妇一生的经历,突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扶持。
文章以日常化的语言展开叙述,避免使用过于正式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同时,文中穿插了许多具体例子,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