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罗伯特肯尼迪——来自美国肯尼迪家族的民主党人,通过一段三分钟的视频,深刻剖析了俄乌战争背后的利益链条,揭示了美国跨国财团、拜登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这些线索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俄乌冲突是否真如某些媒体所描述的那样只是俄罗斯的“侵略行为”?
战争不该发生:俄罗斯的尝试与美国的干预视频开篇即指出,这场战争本不该发生。
在2022年战争爆发前,俄罗斯曾尝试尝试与乌克兰达成协议,目标是缓解紧张局势,为两国乃至地区和平带来可能性。
从冲突爆发后,俄军明显兵力不足,战争初期因担心损失过大导致的战略决心不足,都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于军事解决争端没有充足准备。
你可以说俄罗斯是在赌,但也说明,此前俄罗斯并未积极考虑战争解决争端的选项。
这种姿态表明,俄罗斯以前最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而非直接诉诸武力。
然而,美国的行动却使得局势变得愈发复杂。
俄方的意图在西方被描绘为“战略迷惑”,实际的和平方案被忽视,反而使冲突朝着更加激烈的方向发展。此处的关键在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从未真正将和平作为首要目标。
美国积极推动北约向乌克兰扩张,这一举动对军事工业而言至关重要。新成员国的加入意味着更多的武器采购需求,从而为美国的军火公司开辟了新的市场。
即便最后处于北约成员国内的担忧,无法彻底接纳乌克兰,但乌克兰仍然可以作为一个准成员国积极参与北约的活动,通过购买北约国家的武器,尤其是美国的武器。
这种利益驱动,直接促使美国通过乌克兰问题挑衅俄罗斯,并利用战争推动北约的进一步扩张。
而乌克兰的地缘位置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而北约将其武器系统推向俄罗斯边境,更加剧了俄罗斯的安全焦虑。
美国的巨额军援: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自2022年3月以来,美国承诺向乌克兰提供113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
然而,这些资金的流向却耐人寻味:
大部分军援并未直接用于乌克兰的防御,而是流向美国的国防制造商,如雷神、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公司。这些公司因战争订单暴增而获利颇丰,其股票价格在冲突期间屡创新高。军援的实际效果是将美国纳税人的钱转移到军事工业复合体的账户中,而非真正帮助乌克兰实现安全和稳定。
尽管乌克兰也确实获得了大量的装备,但是也碍于美国军火商对自己装备形象的考虑,而增加了使用限制。
比如一开始爱国者防空系统、M1坦克、F16战机等被要求不准布置在靠近前线的地区,理由是避免刺激到俄罗斯。但实际原因都知道,是军火商不愿看到自己的武器被摧毁、缴获的画面流出。
虽然后来乌军因为前线压力,无视了一些限制,但是至今也能看到,爱国者防空至今不敢出现在交火最激烈的顿巴斯地区,M1坦克不能加蓬(不美观),F16至今未实战。
在俄乌战场上最活跃的西方重型装备,实际上是法国和德国的武器,而非援助最多的美国,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而作为接受援助的条件,乌克兰却被迫实施一系列紧缩政策,出售国有资产以换取国际贷款。这不仅削弱了乌克兰的经济主权,还将其国有资源拱手让给了跨国资本。一个典型案例是乌克兰的农业土地:
杜邦和孟山都等跨国农业巨头大量购入乌克兰的肥沃土地,使得这些资源逐渐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这意味着乌克兰的粮食安全与农业主权正受到侵蚀,而本国农民的利益则被边缘化。另外,早在2021年12月,拜登政府就将重建乌克兰的合同交给了贝莱德集团(BlackRock)。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揭示了跨国财团与政府之间的深层勾连:
重建项目成为了跨国资本进一步控制乌克兰经济的重要手段,导致乌克兰在冲突后的经济体系更加依赖外国资本。
此时俄乌冲突并未全面爆发,但美国却打起了战后重建的算盘,此时乌克兰境内唯一正在交战的地方只有顿巴斯。
这表明,当时美国正在全力支持乌克兰撕毁明斯克协议,全面推进对顿巴斯的进攻,将战火烧到俄罗斯边境,而这或许是压垮俄乌和平的最后一根稻草。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军事援助与重建项目并非无私的“支持”,而是有条不紊的利益收割过程。
大公司的战争逻辑:制造分裂与冲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跨国财团通过制造分裂与冲突,在混乱中获取巨额利润。这种逻辑不仅适用于俄乌冲突,也广泛存在于其他地区的战争中。以下是典型操作方式:
制造对立:通过媒体、外交手段或经济压力制造敌对关系,将局势推向对抗。推动冲突:通过提供武器、资金支持或其他资源,让冲突不断升级,从中获取稳定的利润来源。控制资源:利用战后的重建机会,购买或控制当地重要资源,使得冲突地区的经济体系长期依附于跨国资本。在俄乌冲突中,美国的跨国财团将这一模式运用得淋漓尽致,从武器交易到土地收购,无不体现出深层的经济动机。
结语:谁是战争的真正赢家?俄乌冲突表面上是地缘政治博弈,实际上是一场由美国军事工业复合体和跨国资本推动的经济战争。
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被扭曲,而乌克兰则沦为国际资本逐利的牺牲品。通过分析小罗伯特·肯尼迪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利益驱动才是这场战争的核心原因。
战争从来不仅仅是士兵和坦克的较量,更是资本与权力的博弈。理解这一点,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国际冲突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