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儿来大陆,寻找45年未见面的父亲,得知父亲是荣氏家族的人

牛战士历险记 2025-04-21 16:11:53

山东的丁香莲大姐,退休以后根本闲不住。有次碰巧,她开始尝试帮人找亲人,没想到短短几年,就帮四十多位朋友找回了家人。

2014年快结束的时候,她还是像往常一样在网上找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就用她儿子不用了的老电脑,一页页地翻看着各种求助信息。

在文字快速跳动的瞬间,她眼尖地发现了“台湾”这两个字,立马就把她的目光给拽住了。

丁香莲的家人就在海峡那边,她很能体会这种分隔两地的思念之情,所以她就仔仔细细地把帖子看了一遍。

读到最后一个字时,她发现眼眶竟然悄悄湿润了。

这位发帖的女士是荣怡平,来自宝岛台湾,她想找到的是自己还没出生时就离开家的老爸。

在文章里头,她讲了自己从25岁开始找亲人,找了整整20年都没找到。她说,要是老爸还在世,真想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把小时候的那些遗憾都给补上。

要是对方已经离世,那就点上香,摆上水果,心里感激那份虽陌生却如亲人般的情谊。

丁大姐被那字字句句里的真情深深打动,二话不说,赶紧联系上了荣怡平,打算出手相助,帮她找家人。

荣怡平在多方的援手之下,最终搞清楚了,原来自己从未见过的老爸,竟然是荣家的一份子。

【寻亲之旅】

1979年1月8号那天,荣郅隆在老家江苏无锡,带着满心的不舍离开了人世。

快五十岁的他走了,没留下妻儿,只有大哥和侄女伤心难过,给他操办后事。

1970年,他回到老家,结果惊讶地得知母亲其实在1963年就已经离世了。这事儿让他一下子陷入了极度的悲伤里。

尽管他以前当过医生,但对自己的心病却束手无策。

小侄女荣珩老来陪我这个孤单的小叔,她年纪小,还不明白啥是永久的分别,就是觉得叔叔整天都闷闷不乐。

每当聊到中国台湾的妻儿,他脸上才会出现些许情绪的变化。

靠在小叔旁边,瞧他乐呵呵地翻出一张老旧的黑白照片,点着上面一位,剪了当时流行短发,特别好看的阿姨讲道:

“这就是你的那个婶婶”。

荣珩盯着照片里的人,看得特别认真,然后他用一种很纯真的声音说:

婶婶当下在啥地方呢?啥时候能跟她见上面呀?

听到这话,荣郅隆瞅瞅小侄女那双闪闪发光的眼睛,心里头不由得泛起一阵酸楚,又想到出门前,老婆还怀着娃呢,娃都还没出生。

她在台湾省,就在海峡那一边,等时间一到,你们就能相见。到时候,还会多个小妹妹,到时候你就是她的姐姐啦。

孩子爽快地答应了,但荣郅隆心里明白,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眼下自己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真不知还能撑多久。

想到这个,他自然而然地开始琢磨起以前的事儿来。

1970年的时候,荣郅隆已经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了。

现在他的工作和家庭都顺顺利利的,马上就要迎来一个宝贝孩子了。

在这样的和睦家庭环境里,他更加想念老家,还有从小把他拉扯大的爹娘,心里琢磨着他们现在咋样了。

然后,经过几个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之后,荣郅隆悄悄地走了,没跟任何人打招呼。

因为形势所逼,他没得选,只能先搭乘去日本的船,之后再想办法回到大陆找亲人。他就像海上被浪推来推去的瓶子,最终总算是靠了岸。

走了一路,累得不行,他最后还是走到了那扇不知进出过多少回的大门前,抬手就敲了敲。

等着的时候,荣郅隆心里头砰砰直跳,琢磨着待会儿咋跟老妈讲自己这一路的遭遇。

但是,开门的那个人并不是我妈。

他心里头最过不去的坎儿,就是没能在老妈身边照顾她,直到她安详离去。这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亲人离开后,他心里更加舍不得这块生他养他的地方。而且,他现在也回不去台湾省的家。

荣郅隆一直到去世,只跟妻子在最开始时通过一回信。

小叔走了以后,荣珩心里还惦记着那位从未谋面的婶婶。

她心里清楚,小叔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那个人,因此她一直留心着,看有没有啥新消息。只要听到点风吹草动,她就会立马去探听,但每次都白跑一趟,空手而回。

2014年快结束的时候,她碰到了一个找人回家的请求。

在婚纱照里,荣珩一眼就瞅见了小叔的身影,还有他小时候在照片里见过的婶婶。

其实,就像小叔始终坚定地寻找母亲和故乡那样,他的闺女荣怡平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她的爸爸,从未停歇。

荣怡平25岁那年,开始踏上找家人的旅程,这一找就是二十年。

两个多年没见的亲人,现在终于见面并且认出了彼此。

荣怡平,打小就在私生女的嘲笑声中摸爬滚打,如今总算是寻到了自己的血脉之源,有了真正的归宿。

老爸回家那会儿,得知奶奶已经走了。而他呢,在大地上找了整整25年,最后得到的消息,竟是老爸自己也不在了。

父女两人经过岁月的洗礼,心里都揣着一样的未了心愿。

这次旅行,她结识了很多亲人,他们都是老爸那边的亲戚,同属荣耀的荣氏家族。

【荣光血脉】

1979年10月4号,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信集团,就是现在在国际五百强里排前面的那个大公司,它的前身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挂牌了。这个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来办。

荣毅仁来自赫赫有名的荣氏家族,他从小就开始接触家族生意,一步步见证了这个商业帝国崛起。荣家的成员们真的是拼尽全力,经过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现在的这番成就。

荣氏家族在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屹立不倒,且家族成员出身资产阶级却能成为重要领导职务,这背后依靠的是荣家人代代相传的忠厚家风。

荣家人在近代的辉煌成就,都是老一辈人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他们始终记得自己从哪来,即便后来有钱有势了,也没被资本主义那套给绑住,变成那种眼里只有钱的狠心人。

1915年的时候,荣德生和荣宗敬两兄弟,靠着他们非凡的勇气和出色的生意经,在面粉和棉纺行业闯出了大名堂,人称“面粉巨头”和“棉纺霸主”。

在清末那会儿,外国货开始大量进入市场,但他俩愣是想办法让国产货在市场上还是占了大多数。

1917年的时候,俩兄弟心里装着国家,一合计,就咬咬牙,高价买下了日本人在上海开的纱厂。这样一来,日本人在棉纱行业的独霸局面就被打破了,这事儿立马让好多老百姓都振奋了起来。

抗战一打响,荣家人也立马行动了起来,没闲着。

那时候,荣氏的牌子已经挂满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和乡间小路,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使用荣氏的东西。就连战士们吃的面粉等粮食,也都是荣氏慷慨捐赠的,没有收取一分钱。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荣家也是捐了不少东西。荣家大业大,对中国的革命斗争和解放大业那是帮了大忙。

荣毅仁挑起了父辈留下的重担,延续了他们那份深厚的家国情感,还有那份老实厚道的性格。

快到解放那会儿,好多特别看重钱财的大老板,都急着带着钱逃离大陆,连头都不回一下,把老家都给甩了。

荣毅仁铁了心要留在祖国大陆,他怀揣着用实业来振兴国家的梦想。并且,他二话不说,立马就把庞大的荣氏家族企业交给了国家来管理。

他的这种醒悟和大胆行动,赢得了党中央的肯定。

有了陈毅元帅的鼓励和引荐,荣毅仁踏上了政治的道路,他积极参与,为我国工商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担当起了引领新时代工商业的重任。

荣家人不仅在实业领域为国家出了不少力,他们心里还装着帮助天下人的大志向。因此,他们建立了好多慈善基金会,并且在1930年前后,接连开了三所学校,目的就是为了培育更多实业方面的人才。

他们家族世代经商,但心里头明白得很,教育那可是重中之重。因此在1914年那会儿,他们就琢磨着要建个大公图书馆,而且还是免费的。不光是外面,就连自家工厂里头也设了图书馆,一门心思就想让大伙儿都能有书看,学到知识。

这种对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已经深深融入每个荣家人的骨子里,祖国大陆始终是他们割舍不掉的根本。无论荣家后代如何枝繁叶茂,那个孕育了老一辈的荣巷,永远都是荣氏族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家乡,是他们最终的依靠。

荣郅隆这个人啊,他在台湾省打拼了整整二十年,事业稳稳当当,家庭也美满和睦,但他心里头还是老惦记着老家。尽管日子过得挺滋润,他对故乡的那份情感却一直没变。

盯着海峡那边的陆地,心里头像有个声音在喊他,他毫不犹豫地就走上了找亲人的道路。

因为怕见到妻子后会改变主意,他最终决定悄悄离开。

最终能回到家乡安息,大概算是他这辈子最欣慰的事情了。

另一边,荣怡平打小就没了爹,把人间的酸甜苦辣都尝了个遍。

别人怎么说,她都不往心里去,就一心守着自己的原则。她继承了荣家人的睿智和那股拼劲儿,下苦功读书,结果成绩特别好。

我从一个被大家说成来历不清楚的私生女,变成了人人都夸的乖女儿。以前,我总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我是没名没分的孩子。但现在,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现,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和喜爱。我不再是那个被人瞧不起的私生女,而是成为了一个让大家都羡慕的乖巧女儿。这一路走来,我付出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但我始终坚信,只要我做好自己,努力表现,总有一天能让所有人看到我的闪光点。现在,我做到了,我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爱护。

但是,荣怡平心里一直惦记着去见见老爸。这种骨子里的亲情,就像是条怎么也断不了的纽带,默默系在每个人的心头。

尽管妈妈曹效灵对那个一声不响就走,害她受尽磨难的男人心怀怨恨,但荣怡平还是铁了心要去大陆找他的亲人。

她得搞清楚,自己出身何处,又将前往何方,给自己一个明明白白的身世交代。

【艰难归途】

2015年,央视有个找亲人的节目,里头讲了曹效灵、荣怡平、荣珩他们的故事。这两代人,隔了几十年,距离也一百多公里远,最后却在节目舞台上紧紧抱在了一起。

看到这一幕激动到掉眼泪的,不光是他们,所有看了这期节目的观众也都被深深触动了。

荣怡平心里特别难过,因为他八岁那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

但搂着这位跟自己流着一样血的堂姐时,她感觉这么多年的遗憾好像得到了些许弥补。这些年来,她拼尽全力的付出,现在看来,都挺有意义的。

1995年,荣怡平一个人跑到大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只为了找一个只知道名字、手里只有一张老照片的男人。

她面对困难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联系了当地的寻求帮助。最终,在上海图书馆里翻阅荣氏家谱时,她成功找到了父亲的名字。

她一下子就瞅准了重点,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觉得很快就能和老爸见面了。

但现实真的很无情,她一路急匆匆赶到荣家老家无锡,结果就只打听到她爸是哪里人,关于他爸到底去哪儿了,一点线索都没找到。

突然间,荣怡平迷茫了,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尽管当地的政府和那些热心公益的团体都拼尽全力帮她,但由于当时的科技手段有限,想要找到一个在几十年前就消失无踪的人,真的是难上加难。

没找到亲人,她就回家跟妈妈待一块儿了。

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她一边照顾着老妈,一边坚持寻找自己的亲人。

进入网络时代后,她就在网上找人帮忙了。

尽管机会看起来非常小,荣怡平还是拼尽全力去追寻每个可能的契机和蛛丝马迹。到了2014年年底,这事儿总算是有了个着落。

不管最后结果咋样,她总算是跟家人团聚了,也找到了自己的根。

还有好多人和荣怡平情况一样,这辈子都没能再和走散的亲人搭上任何关系。

这一切啊,都是因为当时那个特别的局面。

台当局真是固执得很,硬是不肯松口,打死都不让两岸有啥交流往来。

由于他们只想着自己,导致好多家庭被海峡隔开,一辈子都没能再见面团聚。

别提那些寻常的士兵和做小买卖的,就连以前国民党里的大官,他们也不给面子,直接挡在门外。

1975年的时候,最后一拨战争罪犯得到了大赦,他们离开了功德林这个地方。

走出监狱的大门,他们突然间茫然失措,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不少人琢磨了一番后,表达了想去台湾省找亲人的想法。我们党思想开放,明确告诉那些曾经的战犯,他们可以自由来去。不管跑到哪儿,日后若想回来,党和国家的大门始终敞开欢迎,而且,还会帮那些想去台湾省的人办手续,给出路费。

当那一帮人满怀期待在香港盼着入台申请能批下来时,却碰了对方一鼻子灰。他们左问右问,结果等来的是更狠的拒绝,外带对他们的身份一顿质疑。

有的人在走投无路时,干脆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深深的绝望感,在很多盼着和家人团聚的老兵心里都出现过。只不过,大多数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向现实低头,接受了这种无奈。

这种情况持续到1987年才有了转变,蒋经国决定允许台湾的老兵返回大陆与家人团聚。

那条细细的海峡,如今已不再是难以跨越的巨大障碍了。

好多上了年纪的人现身内地机场和海边,他们手里紧握着的老照片,成了和大陆亲人之间唯一的纽带,跟1995年来找亲人的荣怡平情况差不多。

回到大陆是一码事,要想找到亲人那就是另一码事了。时间过得太快了,太无情了。很多人回到这片既陌生又感觉亲切的土地,却悲哀地发现,再也找不回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亲人了。

许多人离家多年后再回来,跟荣家父女的情况差不多,等到的却是亲人已经离世的噩耗,心里头满是懊悔和哀伤。

海峡两边就像是一家人,血缘关系永远割舍不掉。不管分开多久,那份深厚的联系就像绳子一样,紧紧绑在一起,怎么也断不了。

过去十年间,网上出现了好多找到亲人的好消息。

这说的就是两岸亲人那份割舍不掉的情谊,也说明咱们国家越来越强大,科技日新月异。以前荣怡平花了20年去找,现在因为有了先进的科技,时间能大大缩短,可能只要两年、两个月,甚至两天就搞定了。

同时,海峡两岸的爱国朋友们心里都盼着呢,希望大陆和宝岛这对“亲家”能早日迎来团圆的日子。

只有当台湾省重新归入祖国大家庭,才能阻止更多像荣氏父女那样的不幸事件发生!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