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隐藏千年的秘密,外力,内力,新生,爱情与婚姻

无常岁月 2024-03-05 09:54:49

2024年3月5日22:43:34,是今年准确的惊蛰时间。今天走在路上,听到一位妈妈对孩子说:“今天惊蛰了,一定要吃梨。”我不禁哑然,正如我们曾经探讨过的,这口口相传的民谣民谚,有着穿越千年,横跨历史的力量。[1]

我认真地搜索了一下,关于这个惊蛰要吃梨的来历,恐怕已经无从可考了,梨也不是这个时节应季的水果,但是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梨可能是从冬天储藏到现在比较好的水果了吧。其他的原因都给人感觉有些牵强附会,比如顺应肝气啦;润燥补水啦;“梨”与“犁”同音,提醒人们该开始准备耕种啦;我们古代的晋商寓意“离家创业”、“光宗耀祖”啦。等等等等,诸如此类。还有说吃梨能防止农田里病虫害的,什么鬼?

其实,我总感觉这个“惊蛰吃梨”,如果不是后世的讹传或者生造,而是远古传下来的话,那么它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道理和功效,只是,年代久远,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现在的人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惊蛰有三个物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一候桃始华。这里的桃,我个人认为,并不单指“桃花”,应该泛指桃李杏、迎春等等各类报春的植物、花朵,在惊蛰前后,都会逐渐盛开。我们山西民歌“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爬山越岭俺寻你来,啊个呀呀个呔……”,是一首男女青年之间的情歌。想起了《诗经·国风·周南》当中的名篇——《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多么美好的画面,古人管女子出嫁到夫家叫“于归”,是呀,寻得了一生的好归宿。

在这惊蛰萌动的春天里,美好的祝福送给各位单身的男女读者朋友们,祝愿大家都能寻到自己的幸福,有一个好的归宿。

仓庚是指黄莺、黄鹂。对头,没错,就是我们小学课本上那个“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那个黄鹂。有意思的是,在上古时期,比如《诗经·豳(bīn)[2]风·东山》当中,有写到“仓庚于飞,熠燿(yào)其羽”这是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陶渊明《答庞参军》诗中写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仓庚在这里与惜别、思念有关。也就是说,在上古,“仓庚”这个意象,很多时候,也是与爱情、思念有关的。

三候鹰化为鸠。鹰当然没有孙悟空那样的七十二变,不会变成鸠。我个人认为,古人在这里的意思是,这个时节,鹰的活动减少,鸠的活动增加,天空中多见鸠,不见了鹰,古人还以为是鹰变了鸠似的。也有可能是古人啥都清楚,描述的是到惊蛰这个时节,鹰的行为方式改变,行动上像鸠了。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算不得严格的考证,老规矩,大方之家、有识之士如有异议,还请板砖轻拍。

这里的鸠呢,应该是“鸠占鹊巢”里的那个鸠,“鸠占鹊巢”在《诗经·召(shào)[3]南·鹊巢》当中就有出现,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婚礼的诗歌。鸠比喻新欢,诗歌大意是新欢替代了旧爱。

啊呀,我似乎发现了一个埋藏千年,了不得的大秘密,惊蛰这个时节的三个物候,其实都暗藏着与爱情、婚姻有关的信息啊?嗯,再次祝福单身的朋友们,还有,多多关注我的相亲系列长篇连载小说哈,嘿嘿。

我个人觉得,惊蛰的关键,在一个“惊”字。为什么不是“蛰出”、“蛰醒”、“蛰动”之类的呢?因为,惊蛰时节,那些蛰伏的,冬眠的大小动物们,一定是需要一个“外力”,来给出一个“信号”,才会开始行动。所以,才是“惊”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4]。大自然玄妙无穷,给出的外力信号是全方位的,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通过日照的改变提升了温度来赋予能量[5]。

这温暖的能量,促使蛰伏的万物都复苏过来。土里冬眠的各种动物,得到了能量,同时,冬天土壤里的水分在冻成冰的时候,体积变大,扩张了土壤[6],而此时融化,留下了土壤缝隙当中的空气,也给蛰虫们提供了呼吸用的新鲜空气。能量+新鲜空气,就如同化学当中的燃烧反应一样,蛰虫们体内的动力越来越足,最终冲破土壤,迎来新生。

啊耶?我似乎又发现了一个隐藏千年的了不得的大秘密?哈哈。

还是那句老话,外力是诱因,内力是关键,外力通过内力起作用,决定事物的走向。如同一句著名的鸡汤:“鸡蛋,从外部由外力打破,是生命的终结,从内部由内力打破,是生命的开始。”

其实,人类社会,身边事物,经常也是这样。很多时候,不管是自觉还是被迫,会进入一个蛰伏状态,这个状态的打破,往往是需要一个外力来给出信号的。比如某个行业、某个项目、某个老物件、某个放不下的人、某个执念等等等等,到一定阶段,总会有外力外提醒一下,是时候了,It’s the time now!

而外力给出信号以后,剩下的,就要靠内力了。并不是所有的冬眠动物都能按时醒来,有的会迟几天,也有的,或许永远不会醒来了。比如秋天储备食物不够,冬天都消耗殆尽的,就很难扛到惊蛰到来了。它们会消亡在春的泥土里,化作肥料和养分,滋养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

[1] 参见本号“二十四节气”专栏文章《「冬至」一阳升起,一线生机》。

[2] 古豳地在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也作邠。

[3] 古召地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一带。

[4] 参见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

[5] 参见本号“二十四节气”专栏文章《「冬至」一阳升起,一线生机》。

[6] 参见本号“二十四节气”专栏文章《「立冬」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

岁月无常 慨当以慷

笑看红尘 信笔由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