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很多人分不清正阳门和前门的区别。
有人说,天安门广场内的那座楼阁式的古建筑叫正阳门。
而在前门步行街的那个堡垒式古建筑是前门。
文物主管部门呢,则在两座建筑前树立的标户标保护标志上,分别称为正阳门和正阳门箭楼。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准确。
有人我们对城门的结构和正阳门的历史还不够了解明清两代的城门呢,不单单是指城墙下面开辟的通道和大门,
也不仅仅是指门城门洞上面的城楼,
而是指的一座完整的防御建筑,包括城楼、箭楼、瓮城和闸楼。
古人筑城以卫君,造国以属民,建了一圈高大的城墙。
还得在一些地方开辟门洞,以便行人出入。
不过,一旦有战事发生。城门就是防御中最薄弱的地方了。
所以古人又在城门洞的外面做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瓮城,以加强对城门的保卫。
瓮城城墙侧面或正面开有门洞,上有闸楼,在敌人来进攻的时候,守城的军队也可以有意放一部分敌军进入瓮城内,然后居高临下射杀敌军,来个瓮中捉鳖。
(一段时期,翁城内还建有两座寺庙,翁城内就像现在的农贸市场一样,烟火气十足,热闹非凡呢)
城门洞上方往往建有巍峨壮观的城楼,守城将领能够登高远眺。
在瓮城前端的城墙之上,往往还见有堡垒式的建筑。
朝向城外的三面开一扇窗,可以对外设计,进一步增强了防御功能。
在明清时期,二者是不能分开的。而且用瓮城城墙连在一起,形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统称正阳门。
如果一定要分开称呼的话,那么一座叫正阳门城楼,一座叫正阳门箭楼,而不是一座叫正阳门,一座叫正阳门箭楼。
城楼下面是一定有门洞的,箭楼下面一般不开门,因为箭楼的功能是军事防御,而不是供行人通行。
如果要进城,需要先从瓮绳侧面的闸楼下开的门洞进入瓮城,然后再穿过城门洞进城。
正阳门呢,不仅仅东西瓮城两侧各开一个闸楼门洞,供老百姓通行。
在箭楼下面也开有门洞,不过这个门是专门为皇帝出行而设置,普通老百姓不能自由出入的。
咦!好像有个问题:
这么一个富丽堂皇威武雄壮的建筑,怎么好像有文字的标识错误呢?
太远,看不清?
把镜头拉近点
再拉近点
这个“门”字写错了吧?
“门”字最后一笔少了一个“钩”啊!
起码和建筑标识上的也不一样。
您的眼力真好,观察的也真仔细,先给您点个大大的赞👍。这里的“门”字,最后那一笔真的是少了那一那一“钩”,也真不算错。
在许多的古迹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故意错写的情况。
比如:
山东曲阜的门联中的“章”字。
只有孔老夫子文章才能说,才敢说是“文章通天”。
再比如:
承德避暑山庄的匾额
康熙故意把“避”字多写了一横。
原因嘛,等咱们从北京游到承德时再详细聊,这里就不多说了。
继续聊咱们大前门的“门”字。
话说这明朝弘治六年的六月,天下大旱,蝗虫肆虐,老百姓那是叫苦连天哪。
北京城外四周也都闹蝗灾,蝗虫从北京城上面过,一连三天,遮天蔽日,闹得人心惶惶。
孝宗皇上在宫里也坐不住了,要去郊外查看灾情。
这样,皇上就由一群随从陪着出了正阳门。不想,刚出了城门,就见天上一片蝗虫飞过来。
底下人慌忙护驾,这样子怎么能让皇上出宫呢?
就连哄带劝,把孝宗皇上往城门洞子里拉。
就在人们推拉这孝宗皇上往回走的时候,孝宗抬了一下头,正好看见了门楼子上的正阳门这仨字。
还没等这一群人走进楼子,一群蝗虫呼啸着冲他们飞过来。
本来还不想回宫的孝宗从来没见过这架势,也被吓得失魂落魄,忙不迭地奔回了宫里。没有体察到民情,孝宗自然很不高兴,也觉得很没面子。
但他没有把责任归于自己的胆怯,而是怪罪到了城门上面。
他对下面人说,当时他是一门心思要出城去的,但是就在要出城门时,突然觉得有东西勾住了他的龙袍,使他没法出城。
后来他一回想,发现城楼门匾上正阳门这三个字中的“門”字有一钩,这个有钩的门字是个不详之字。
门就应该畅通无阻,怎么能有钩子搭衣拌脚呢?
于是,孝宗下谕旨,命人重写了正阳门的门匾,把“門”字的钩抹掉,使皇上出入正阳门顺利吉祥。
他皇帝倒是顺利吉祥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前门却是历尽磨难。
清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前门曾遭遇两次火灾。
1900年,八国联军曾经野蛮地炮轰大前门。
城垣倒塌,灰尘中却激起了民族觉醒的意志。百年民族抗争历程和复兴之路就像这大前门一样,命运多舛却辉煌依旧。
经过1915年,1928年,1989年,1991年的数币修缮改造。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雄伟壮观的大前门了。
咦!既然“大前门”香烟中的商标图案是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