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七旬老人,开了一家可能是成都最让人放心和感动的面馆

漫成都 2020-11-16 13:13:51

成都人爱吃面,通常早上醒来,一碗热腾腾的素椒杂酱下肚,一天都会充满能量。在全城三万多家面馆中,有一家是极为特殊的:和大多数面馆为了养家糊口不同,这家面馆开着纯粹因为兴趣,图个开心;而面馆的经营者是两位七旬老人,一位79岁,一位76岁;面馆的后厨之干净、跑遍大半个中国找到的原材料之优质、每天亲自压面条、调味料……绝对能令你真诚地竖起大拇指。

我们说这是成都最有故事、最让人放心,同时还有那么一点让人感动的一碗面,就是谭素面。两年前,我们曾在漫成都上首次推出谭素面,很多食客和媒体都知道了这家“特殊”的面馆。如今,谭素面已经乔迁至文殊坊,招牌换成了“老成都 谭德食素面”。除此以外,一切未变,仍然是两位老人后厨前厅地忙碌着。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就像是去拜访老朋友,我们再一次走进了谭素面,想要把谭素面的新老故事讲给你听。

谭大爷今年79岁了,退休以后,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忙活面馆里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

先用了10年时间钻研,跑遍大半个中国选材选料,2012年,谭大爷把店开在了玉沙路。玉沙路的店门既不精致也不苍蝇,地段也并不算好,生意也只能算的上略有盈余,但基本上都是回头客。开业六年,谭素面成为很多爱面之人的珍藏。就连号称“成都吃面第一人”的汪军提到谭素面,都说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谭大爷如今开在文殊坊的面馆

“后厨比星级酒店还干净,材料是全国各地精挑细选最好的,连面条机都是自己购买自己做,这走火入魔的做法,成都绝对找不到第二家!”这是汪军曾经对谭素面的评价,也是他觉得成都最能让人放心的一碗面。

两位老人整理的非常干净的厨房

以前在玉沙路的店面有300多平米,可以同时容纳40-50位,但偌大一个店居然没有一个服务员,基本上由谭大爷和老伴来操持。

如今把店搬到了文殊坊,店面小了很多,依旧是两个老人在操持,从选料、压面、调味、煮面、收碗……全部亲力亲为。

老食客来了,通常都会主动走进后厨说自己要吃什么,因为忙起来是没有人接待的。搬来新店后,不少以前的老食客要找很久才找到这个地方。我们去那天,一位食客从桐梓林开车来吃,点了三个不同口味的面。谭大爷说,这位客人基本上每个星期都要来吃一次,有时候还会打包把面带回家。

一位僧人在谭素面玉沙路老店吃面,现在谭素面还是经常有很多文殊院的僧人光顾,但因为疫情原因,现在文殊院还没有开放,店里的生意并不太理想,不过谭大爷并不担心,“会好起来的!”

在谭大爷心里,只要面做得好,其它都是小事。比如,谭大爷很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文殊院附近的僧人都是谭素面的固定食客,几乎每天中午都能看到馆子里有僧人青袍素履,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素面的场景。

为什么退休之后想到要开面馆?

其实这在谭大爷的生命里早有联结和规划。谭大爷本名谭春发,是地道老成都,爷爷和父亲都是厨师,1956年公私合营前,东门大桥桥头的德食面馆就是谭家的。谭春发长大后,虽然响应号召应征入了伍,但是他对餐饮一直有股执念。所以退休后,谭大爷第一件事就是花了九年时间来自学攻读餐饮、营养学方面的书籍。以前谭素面玉沙路店后厨的墙壁上,以及现在文殊坊新店店面的墙上,都是谭大爷总结的心得、写的诗、以及自创的顺口溜。“人老了记忆力不行,写墙上加深印象,每天念。”谭大爷亲手写的心得、诗、顺口溜,如此敬业的精神令人十分佩服。

谭大爷亲手写的心得、诗、顺口溜,如此敬业的精神令人十分佩服。

谭大爷说,“积德行善食,美味融养生”是谭家开店的祖训。为了做到这一点,谭大爷耗费了很多心力。

租到店面后,谭大爷自己找厂家改装、定制了压面机,成都一般馆子压三四次就成面了,谭大爷每次都会压十四遍。“压出来的面有绸缎质感的滑爽,吃起来的口感绝对与其他面馆不同。”

每天早上谭大爷会先压面,然后把当天压的面再带到店里面,用袋子分装好,比如三两一袋的,二两一袋的,客人店几两,就直接从冰箱里面取出来下到锅里面煮。

而为了挑选自己满意的佐料,他更是花费心血比较无数,最后跑到了贵州大方县找到了香辣的鸡爪椒。“这种辣椒号称贡椒,卖的话都是三四十元一市斤。”

谭大爷专门跑到贵州大方县鸡爪村采购的鸡爪椒‍

谭大爷自己找厂家改装、定制的压面机

至于面粉,他甚至跑了全国五个省进行采购比较,最终找到了每100g都高于其它面粉所含蛋白质4.1%的河南新丰镇面粉。谭大爷还推行素面与粑粑菜搭配的吃法,解油刮腻,吃完喝口面汤,原汤化原食。也正是因为如此,谭素面才能做出酸甜苦辣咸五位调和的中庸味道。

谭素面的辣椒油,是用贵州鸡爪村产的鸡爪椒特制而成,香而不辣。

从压面到拌料,谭大爷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谭大爷对于料羹的配比,早已熟稔在心

“兴趣爱好支撑着,有点苦累也快乐。”这是谭大爷经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如今,谭大爷的面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在煮面的大锅旁安装了秒表,每一分半加一道凉水,一共加三道,顾客想吃耙一点,就多煮十几秒,想吃硬一点,就少个十几秒,这样很容易就能操作,也能保证面条稳定的出品。

别看谭大爷已经79岁了,可是大众点评这些新兴的软件他也能玩得转,他经常会翻看大家的评价,也时不时会和大家互动,遇到好的建议,谭大爷也会采纳。

“我的店在大众点评上有95%的好评,还有20多个评价说味道不合乎口味,你说难吃都无所谓,重口难调嘛,我无可厚非。但是就是有几个人作怪,说上面的好评是我花钱请人刷出来的,那我就必须站出来跟他说道说道了。这叫栽赃污蔑,我跟说这话的人掰扯了十几天,最后他不得已把差评删了。”谭大爷说一碗红汤素面、一份耙耙菜、一碗面汤是谭素面的标配。他和老伴天天都这么吃,吃了八年了,三高症状都没有。老伴以前不爱吃面,现在也爱吃了。

谭大爷做的招牌素面

“我从来不用鸡精味精,吃多了对大脑有损伤,面里的鲜味都是从松茸里提炼出来的。黑芝是血管的清道夫,煮的耙耙菜我选用的都是圆莲白,因为它是粗膳食纤维,吃了不便秘。全部都是真材实料,送货的也糊弄不了我,选食材这方面我是行家。”

谭大爷说他和老伴开着这家店,每天也有事情做,很快乐。但是最多再干两三年,他也想找个接班人把谭素面能一直好好做下去。

“来跟我学手艺的人,我最看重的一点就是人品。要忠诚敬业人品好,吃苦耐劳勤修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谭素面继续坚持做好。”

文字|十里

图片|漫成都资料库、杨棋

美编|杨棋

监制丨王红

0 阅读:4
漫成都

漫成都

深度感受这座城市气质,探索真正幸福的成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