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在失去交配能力之前就会死去,为什么人类不会这样?

宇宙时空 2024-11-23 16:45:00

自然界中,生物的生长周期与繁殖能力之间的平衡被尊为高级法则,不少动物无法逃脱生命早期便告谢世的宿命,究其原因,实为自然筛选的深意所在。非是所有生命皆能见证岁月的流逝,而是自然偏爱那些拥有强大繁衍能力的基因。

为何动物丧失生育能力往往意味着终结?

自然界中,生命不息,繁衍不止,这背后正是自然筛选的力量在起作用。并非是那些长寿的基因在延续,而是繁殖力强盛者得天下。

以澳洲特有的宽足袋鼩为例,在它们的生命历程中,一旦达到性成熟,雄性便会毫不犹豫地寻觅雌性,纵使身体因此衰弱,甚至失明、脱毛,乃至死亡,也不会停止其追求。

这种不顾一切的行为背后,是它们体内分泌的大量睾酮素在作祟。此激素虽赋予它们强烈的雄性魅力,却同时对其生理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以至于它们仅能完成一次交配,随即逝去,而雌性则能安享数年时光。

你或许会问,既然这种激素会导致生命短暂,理应被淘汰,然而现实与此相悖,未携带此类激素的个体,反倒遭淘汰。

究其原因,睾酮素虽缩短了生命的长度,却极大增强了生物的交配能力,确保了遗传物质得以传给下一代。因此,体内携带此激素的个体,即便生命短暂,却成功传递了基因。相较之下,激素分泌较少的个体在求偶中处于劣势,难以找到配偶,更谈不上传递自身的遗传信息,最终为自然所淘汰。

换言之,自然在筛选基因时,虽然会考虑到个体生存的优势,但在交配面前,它更倾向于后者。

此外,自然还会促使丧失生育能力的个体走向终点。例如,一旦失去繁衍之力,动物的身体机能将迅速下滑,容易沦为捕食者的猎物,或因无力获取足够食物而饿毙。

例如狮王,在尚未彻底失去生育能力时,可能已在体能上不敌年轻雄狮,被后者取代王位,并最终在草原上孤独流浪。

有限的资源

为何丧失生育能力的个体必须死亡?这源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在这有限的资源面前,无法支撑无止境的生物需求。

在资源稀缺的现实下,淘汰老迈的个体实为种群延续的策略。老迈意味着能量的消耗,而无繁衍能力的它们无法延续种群,因此,淘汰成为了必然。

事实上,多数生物在衰老之前,就已可能因疾病、体弱或种种原因被自然淘汰。

人类何以得享长寿?

人类之所以能够享受长寿,与其对下一代的关爱和照料密不可分。国外有“外祖母假说”,在非洲几内亚的原始部落中,祖母常辅助女儿抚养孩子,使得女儿得以迅速恢复体力,提高种群的繁衍效率。

有祖母相助的家庭,在能量获取上也更具优势。虽祖母本身无法再生育,但其存在让女儿有余力外出觅食,提高食物获取效率,进一步确保后代的存活。

科学家观察到,在非洲原始部落中,有祖母的家庭相较无祖母家庭,后代存活率及能量获取皆更胜一筹。

因此,在人类社会中,长寿的个体不仅不拖累家族,反而助力种群的延续,而那些寿命短的基因,则被淘汰。

此外,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能量获取更为丰富,定居生活也使得长者得以妥善照顾,寿命也因此提升。

如今,得益于先进的医疗条件与安宁的生活环境,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即使失去繁衍能力,亦可安享晚年。

综述

生物在丧失生育能力后走向终结,多因自此之后,身体机能下滑,易于被捕食或饥饿致死。例如狮子,在野生环境中平均寿命仅10-15年,而在人工养殖环境下可达20年。

人类长寿的秘诀在于工具的使用、动植物的驯化所带来的稳定能量供给,以及医疗进步和安稳生活环境的综合作用,使人类能在丧失生育能力之后,依然享有长久的岁月。

2 阅读:294
宇宙时空

宇宙时空

热衷于宇宙时空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