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初,美国陆军就着手开始配发给士兵蓝色和卡其色纯棉套服用于日常作训。到了二战爆发后的1941年,全新的“人字形”织物(国内也称作人字呢)面料制作的服装统称为HBT。在太平洋战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P41型、P44型绿色作训服和P42型迷彩作训服也采用了HBT面料。不过为了应对太平洋群岛上复杂多变的丛林环境,P42型作训服使用了“猎鸭”迷彩HBT面料。
猎鸭迷彩,Duck Hunter camouflage,在美军中的标准名称叫做M1942式斑点迷彩,出自于加利福尼亚的园艺家诺维尔吉莱斯皮之手,这位同时也是《日落》(Sunset)、《Better House and Gardens》和《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园艺的狩猎达人,最初设计这种迷彩的目的,只是为了接近机敏的野鸭以便于在更加有效的距离内进行狩猎。而后美国军方对这种迷彩加以改良,于1942年推出绿色斑点迷彩(M1942 Spot Pattern Camouflage)绰号“蛙皮”,后来又几经改版定名猎鸭迷彩。
猎鸭迷彩制作的P24军服是可以进行双面穿着的,也就是说采用了双面设计,色彩偏绿的一面被称为“蛙色”,适用于夏季和绿色植被茂密的丛林地区,色彩偏黄的被称为“斑点”,主要适用于秋冬季万物枯黄的荒原地带。海军陆战队中,大部分采用猎鸭迷彩的P24型迷彩服,在穿戴的时候都是以“蛙色”为主的。在1942年7月,麦克阿瑟将军紧急要求美军后勤部门生产15万套丛林迷彩服,而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虽然都装备过猎鸭迷彩色的军服,但是范围并非百分百。
猎鸭迷彩虽然并不是美军唯一的军用迷彩,但是对世界各国的迷彩伪装技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相当数量的衍生版本被应用于多个国家的军队,例如源自于猎鸭迷彩变化还有不少改变的澳大利亚的DPCU - Disruptive Pattern, Combat Uniform迷彩、土耳其猎鸭迷彩的变种爱琴海迷彩。到了二战之后,像是墨西哥、哥伦比亚都研发过属于自己的猎鸭迷彩,而一切都向美军靠齐的韩国有着各种猎鸭迷彩的变形,据说一直到现在依然可以在军队中看到猎鸭迷彩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