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长征时想摆脱张陈,草地分兵又不跟毛主席,暴露了一个弱点

来自外星的波克一 2024-11-18 10:04:4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前言:

在红军长征的历史长卷中,徐向前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智慧过人,作战果敢,然而在关键时刻的一些选择,却让人不禁疑问:这位久经沙场的名将为何在草地分兵时试图摆脱张国焘和陈昌浩?

更令人费解的是,他为何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与毛主席疏远?这种看似背离常规的行为,背后是否隐藏了某种深刻的原因,亦或暴露了他性格中的某个弱点?

正文:

徐向前,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儿时的贫困生活,让他对旧社会的种种不公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目睹了地主对佃农的剥削、军阀对百姓的欺压,也感受到了自己家庭所受的苦难。这些经历在徐向前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反抗旧制度的种子。

1924年,年仅23岁的徐向前怀揣着改变国家命运的理想,考入了黄埔军校。在这个被称为“革命摇篮"的地方,他刻苦学习军事理论知识,锻炼身体,培养军人气质。

更重要的是,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洗礼。徐向前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逐渐形成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意志。

黄埔军校的经历,让徐向前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明白,只有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独立和富强。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革命道路,决心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北伐战争期间,徐向前先后辗转于各个革命根据地,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军阀习气深恶痛绝。他看到,国民党高喊革命口号,实际上却与封建军阀同流合污,对人民的疾苦置若罔闻。徐向前意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

1927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生命就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展开了疯狂的屠杀和镇压。

面对白色恐怖,徐向前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投身到武装斗争中去。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鄂豫皖苏区,担任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等重要职务。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徐向前以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红四方面军战胜了无数困难,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张国焘来了,压抑之感日渐深

1931年,张国焘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鄂豫皖苏区,成为徐向前的顶头上司。起初,徐向前对这位久经考验的老革命还抱有一定的敬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张国焘的为人处事存在许多问题。

表面上,张国焘对徐向前十分信任,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但私底下,张国焘却对徐向前处处提防,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根本不征求徐向前的意见,甚至还故意忽视他的建议。

更让徐向前感到窒息的是,张国焘还处心积虑地打压他,企图削弱他在红四方面军中的影响力。

在张国焘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的政治生态日益恶化。张国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断制造派系斗争,打击异己。

他还强调个人崇拜,要求部队高唱“张主席万岁"等口号。这些做法与党的原则背道而驰,严重损害了党内团结和军队战斗力。

日复一日的压抑,再加上与张国焘在思想作风和为人处世上的巨大差异,徐向前感到疲惫不堪。他渴望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他开始萌生了离开红四方面军,到党中央工作的想法。

徐向前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并非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地位。恰恰相反,他是希望能够摆脱张国焘的掣肘,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

这种崇高的革命理想,是支撑徐向前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川西懋功,希望的曙光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长征后,终于在四川懋功地区胜利会师。当红一方面军的战士们出现在眼前时,红四方面军将士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他们紧紧拥抱,热泪盈眶,仿佛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这次会师,不仅是两支红军部队的重逢,更是革命力量的大集结。它意味着,党和红军将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团结战斗,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

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徐向前对此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他暗自盘算,借此机会向中央提出调动申请,到更广阔的天地建功立业。

在他看来,只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跟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才能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让徐向前没有想到的是,野心勃勃的张国焘,在得知中央红军兵力不足后,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他仗着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一再向中央伸手要权。

张国焘企图借此机会,削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面对张国焘的种种行径,徐向前感到无比愤慨。他明白,在革命的关键时期,任何分裂党、破坏团结的行为都是不能接受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有责任维护党的团结,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然而,面对张国焘咄咄逼人的态势,徐向前也感到有些无奈。他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扭转局面。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努力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赢得党中央的信任和支持。

进退维谷,抉择时刻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国焘对党中央的不满与日俱增。毛主席还是和徐向前、陈昌浩一起给张国焘发去了电报,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北上的原因。他公然表示反对,并要求红四方面军继续南下。这一决定,无疑将红四方面军置于与中央对立的尴尬境地。

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一方面,他坚信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北上才是革命的希望所在。另一方面,他又不忍心看到与自己出生入死的红四方面军分崩离析。

徐向前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他明白,如果坚持北上,就意味着要与张国焘决裂,这将给红四方面军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损失。可如果同意南下,又有悖于自己的革命理想和对党的忠诚。

在这个关键时刻,徐向前最终选择了妥协。他认为,与其让红四方面军陷入内斗,不如暂时服从张国焘的决定,以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这一决定,反映了徐向前对党和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的智慧和远见。

尽管如此,徐向前内心的煎熬和无奈是可想而知的。他深知,自己的选择可能会被一些人误解,甚至受到质疑。但他坚信,只要自己的初心不改,只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生死关头,维护革命尊严

最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毅然决然北上。而红四方面军,则在张国焘的指挥下继续南下。这一决定,标志着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正式分道扬镳。

得知这一消息后,徐向前心情无比复杂。他想到自己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并肩战斗的日子,想到红一方面军将士们的热情和真诚,就感到无比惋惜和遗憾。他恨不得立即调转枪头,与中央红军会合,一同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然而,现实并不允许徐向前这样做。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他肩负着领导和保护数万将士的重任。他不能因一时的冲动,而让部队陷入危险的境地。

就在此时,前线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有些部队竟然提出,要对中央红军开火,以阻止他们北上。这一消息,犹如一记重锤,砸在徐向前的心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徐向前深知,红军打红军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不仅违背了党的原则和军队的纪律,更是对革命事业的背叛。他当即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无论如何,都不能向中央红军开火!

徐向前的这一命令,体现了他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也彰显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军队面临分裂的危急关头,是他挺身而出,维护了党内团结,捍卫了革命尊严。这一幕,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在那个枪林弹雨、生死考验的年代,正是无数像徐向前一样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革命的丰碑,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

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后人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结语:

回首长征路,徐向前曾有过迷茫,有过软弱,但从未动摇过对革命的忠诚。在那个枪林弹雨、生死考验的年代,正是无数像徐向前一样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革命的丰碑,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

0 阅读:0

来自外星的波克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