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63 年,蜀汉后主刘禅投降曹魏,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终结。
仅仅 41 年后,蜀地再次迎来割据政权 —— 成汉。
这一政权的建立者并非汉室后裔,而是来自氐族的李特家族。
李特的逆袭
李特家族本是氐族名门,祖父、父亲曾为曹魏效力。
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动荡,李特率流民入蜀求生。
在救济流民过程中,他积累了威望,逐渐成为六郡流民的领袖。
益州刺史赵廞野心勃勃,欲割据蜀地,便拉拢李特兄弟为打手。
李特助赵廞清除异己后,却遭猜忌,李痒被杀。
李特一怒之下反杀赵廞,占据成都少城,自称镇北大将军。
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接过兵权。
他击败西晋官军,攻占成都,于 304 年称成都王,306 年称帝,国号大成(后称成汉)。
李雄面临三大挑战:
1. 军纪整顿:流民军纪律松散,李雄引入礼法制度,严惩刺儿头,树立权威。
2. 疆域扩张:攻占汉中、南郑,迁徙人口充实蜀地,并将势力延伸至云南、重庆,重现蜀汉版图。
3. 外交困境:成汉虽割据一方,但西晋仍是正统。
李雄一度想称藩,却遭群臣反对,最终维持独立。
内乱频发
李雄晚年的 “传侄不传子” 决定,为内乱埋下了伏笔。
李雄有 10 余子,却立侄子李班为太子。
李雄的想法有迹可循:一是他与兄长李荡感情深厚,李荡为成汉奠基战死,李雄想照顾其后人;二是李班为人仁慈孝顺、谦虚好学,曾在李雄病重时悉心照料,让李雄十分感动 。
李雄临终前,将皇位传给李班,希望他能延续成汉的繁荣。
李雄病逝后,李班继位。
但李雄之子李越、李期心中不服,认为皇位本应属于自己。
334 年十月,李越、李期趁李班夜间哭灵之机,在殡宫将其刺杀。
李班在位仅数月,便死于非命,成汉的第一次内乱就此爆发。
李期随后继位,改元玉恒。
李期继位后,性格大变,变得荒淫无道。
他疏远旧臣,宠信尚书令景骞、尚书姚华、田褒等庸臣,又迷信宦官许涪等人,国家刑狱政事皆由这几人决定,导致法纪紊乱。
李期还猜忌宗室,先后诛杀李班之弟李都、李雄之子李霸和李保,引发宗室恐慌。
李寿篡位
李寿是李雄堂弟,自幼胸怀大志,且文武兼备,深受李雄赏识,被封为汉王,镇守涪城。
李期对李寿十分猜忌,多次派人监视他,甚至企图谋害。
李寿为求自保,决定先发制人。
338 年,李寿率领一万精兵从涪城出发,以 “清君侧” 之名进攻成都。
由于李期不得人心,李寿的军队几乎未遇抵抗便占领了成都。
李寿废黜李期,将其贬为邛都县公,幽禁别宫,不久李期自缢而死。
李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史称 “成汉”。
李寿即位初期,也曾想有所作为。
他重用龚壮、解思明等贤臣,推行节俭政策,减轻百姓负担,还效仿东晋制度,设立太学,选拔人才,成汉一度出现中兴迹象。
然而,好景不长,李寿逐渐变得奢靡残暴。
他大修宫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又迷信方术,追求长生不老,导致朝政荒废。
李寿还猜忌大臣,诛杀了不少忠良之士,使得成汉的政治环境日益恶化。
李寿之子李势继位后,成汉的局势更是急转直下。
李势贪财好色,杀人夺妻,不理国事,残害大臣,滥用酷刑,搞得天怒人怨。
345 年,李势的弟弟李广因李势无子,请求被立为皇太弟,李势怀疑李广有篡位之心,不仅拒绝了他的请求,还将李广贬为临邛侯,逼其自杀。
大臣马当、解思明劝谏,也被李势杀害,夷灭三族。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成汉内部人心惶惶,百姓对李势的统治也失去了信心,成汉国力江河日下,为东晋的讨伐创造了机会。
相似的起点,不同的结局
成汉与蜀汉,这两个先后以蜀地为根基的政权,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相似的起点,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它们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理想、权力与命运的传奇。
蜀汉自建立之初,便以 “匡扶汉室” 为政治口号,将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作为核心目标。
这一目标不仅是刘备、诸葛亮等蜀汉统治者的政治理想,也是凝聚人心、团结各方势力的旗帜。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的战略蓝图,旨在通过联吴抗曹,实现天下统一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诸葛亮多次北伐,虽未成功,但始终保持着进取中原的姿态。
而成汉政权在政治目标上则相对保守,以割据自保为主。
李特、李雄父子最初只是为了带领流民在蜀地生存下去,后来虽建立政权,但缺乏进取中原的野心。
李雄在位时,虽曾攻占汉中、南郑等地,但并未将其作为进一步扩张的基地,而是主要致力于巩固蜀地的统治。
在与东晋、后赵等政权的交往中,成汉更多地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以维持自身的独立地位,而不是积极谋求统一。
蜀汉政权的统治基础主要是益州本土士族和跟随刘备入蜀的荆州集团。
刘备入蜀后,采取了拉拢益州士族、重用荆州集团的策略,试图平衡各方势力。
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推行法治,任人唯贤,既得到了荆州集团的支持,也赢得了益州士族的认可。
同时,蜀汉政权注重发展经济,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使蜀地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而赢得了民心。
成汉政权则主要依赖流民集团。
李特、李雄率领的流民大多来自关中、秦陇地区,他们在蜀地缺乏根基,与益州本土士族存在一定的矛盾。
成汉政权建立后,虽然也试图拉拢益州士族,但由于流民集团的强势,士族的地位相对较低。
在制度建设方面,成汉政权相对薄弱,“官无禄秩,取给于民”,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导致国无威仪,政治秩序较为混乱。
蜀汉政权在继承问题上虽有波折,但总体较为平稳。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等托孤大臣辅佐刘禅,维持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刘禅在位期间,虽无大的作为,但也能守住基业,直到蜀汉灭亡。
成汉政权则因继承权问题内乱不断。
李雄传位给侄子李班,引发了李雄之子的不满,导致李班被杀,李期继位。
李期又被李寿篡位,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却荒淫无道,最终导致成汉灭亡。
这一系列内乱严重削弱了成汉政权的实力,使其在面对东晋的进攻时不堪一击。
结语
成汉政权的兴衰,是五胡十六国乱世的一个缩影。
从李特率流民入蜀,到李势投降东晋,成汉仅历经五主,国祚 43 年 。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成汉政权经历了创业的艰辛、鼎盛的辉煌,也遭遇了内乱的困扰和灭亡的悲剧。
成汉与蜀汉,虽都以蜀地为根基,但二者在政治目标、统治基础和继承制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蜀汉以 “匡扶汉室” 为目标,积极北伐中原,其统治基础较为稳固,继承制度相对平稳;而成汉则以割据自保为主,统治基础主要依赖流民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烈,继承制度混乱。
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两个政权截然不同的命运。
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
成汉政权的灭亡,不仅是其自身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民族矛盾的产物。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各个政权都在为生存和发展而挣扎,而那些不能顺应历史潮流、解决内部矛盾的政权,最终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