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隋唐帝国!

风语幽谷回声 2025-01-11 17:39:45

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帝国犹如一颗璀璨的巨星,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它曾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国家,疆域广袤无垠,社会繁荣昌盛,文化开放包容。

然而,在经历了漫长的分裂时期后重新崛起成为强大帝国的它,繁华过后却陷入了艰难维持统一的困境,国都六陷,天子九逃,其命运的转折令人唏嘘不已。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波澜壮阔的隋唐帝国历程。

01

公元 580 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元开皇,自此中国历史踏入了鼎盛的隋唐帝国新纪元。杨坚站在北周、北齐的历史基石之上,展开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改革。他果断废北周六官制,创立三省六部制,这一举措犹如在帝国的权力架构中植入了坚实的梁柱,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随后,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区划,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精简为州、县两级,有效减少了冗官数量,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得到显著提升。

再者,罢黜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打破了门第之见的枷锁,首重才学,为无数寒门子弟开启了一扇通往仕途的希望之门。

公元 589 年,隋朝大军挥师南下,一举灭南陈,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彼时,魏晋南北朝的常年战乱致使各地货币度量衡混乱不堪。杨坚顺势而为,统一货币度量衡,颁行开皇新制,宛如在经济领域编织起一张紧密的大网,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同时,他大力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赋税负担,积极兴修水利,大力提倡文教事业。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府库充盈,史称 “开皇之治”。

然而,杨坚晚年性情大变,喜怒无常,滥杀大臣,赏罚全凭个人意气,律法也变得严苛至极,甚至出现盗窃一文钱便当街处斩的极端情况。但事与愿违,此举非但未能遏制盗窃现象,反而令百姓陷入更深的恐慌之中。

公元 601 年,杨坚废太子杨勇,改立晋王杨广为太子。杨坚与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长子杨勇生活奢华,且因偏宠小妾而招致母亲的厌恶,最终被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广,他工于心计,为博母后欢心,与妻子萧氏一同躬行节俭,夫妻琴瑟和谐,在独孤皇后的影响下,成功登上太子之位。然而,独孤皇后去世后,杨广便撕下伪装的面具,露出了真面目。

公元 604 年,杨坚病重之际,杨广竟趁机调戏薛华夫人,杨坚得知后怒不可遏,高呼 “独孤误我”,并欲召废太子杨勇进宫。但命运弄人,传信之人被截住,杨坚随后离奇死亡。杨广随即杀废太子杨勇,囚禁蜀王杨秀、汉王杨谅,踏着兄弟的鲜血登上了皇位。

杨广登基后,立即大兴土木,兴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这些工程虽在后世彰显出巨大的作用,但在当时,由于大量征调青壮劳动力,严重冲击了农业生产,加之工期紧迫,无数民夫因劳累、饥饿而丧生,运尸体的车辆绵延不绝。

而真正将杨广推向亡国深渊的,则是三征高句丽。

公元 611 年,杨广征调百万大军讨伐高句丽,却因战线过长、指挥失当,隋军不仅未能在高句丽取得丝毫优势,反而损失惨重。公元 614 年第三次讨伐高句丽时,隋朝已濒临崩溃,将士纷纷逃亡,各地民乱四起。

杨广心灰意冷,索性南巡至江都,从此沉醉于醉生梦死之中,不愿再回长安。临行前,他安排代王杨侑留守长安,越王杨侗留守洛阳,唐国公李渊留守太原。

唐国公李渊乃是杨广的表兄,眼见隋朝大厦将倾,不愿再为杨广卖命。在儿子李世民的极力鼓动下,他暗中招兵买马,企图在隋末的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公元 617 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关中亲族纷纷响应。

李渊大军高举尊奉代王杨侑的旗号,一路势如破竹向长安进发。沿途,他们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对前来投靠的地主豪族皆给予加官进爵,迅速赢得了民心,顺利攻克长安。

李渊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自封唐王。

不久,江都兵变爆发,杨广被杀,李渊逼迫杨侑禅让,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唐,改元武德。此时的中原大地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各路军阀义军割据一方,唐朝的领土仅局限于关中和河东等地。

自公元 618 年起,唐军以关中为核心,展开了扫灭群雄的征程,先后平定了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萧铣、刘黑闼等割据武装势力,最终实现了中国的再次统一。

02

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出力最多的当属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

然而,依照传统宗法制度,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作为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的功绩心怀嫉妒,而李世民对兄长的无能亦颇为不满,兄弟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 626 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随后逼迫李渊禅让,登基为帝。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初期,天灾频繁,百姓生活困苦,且时常遭受东突厥的侵扰。

李世民深刻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躬行节俭,轻徭薄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臣,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设科举考试科目,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唐朝由此涌现出一大批治国贤才。在勤修内政的同时,唐朝在对外战争中也捷报频传。

公元 630 年,唐朝灭东突厥,活捉西突厥可汗,四夷军长齐聚长安,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唐朝顺势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突厥降民。公元 634 年,吐谷浑归附唐朝。公元 640 年,唐朝灭高昌国,设立安西都护府,唐朝的影响力远达中亚,西域各国纷纷前往长安朝贡。公元 646 年,薛延陀汗国投降唐朝。同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

李世民驾崩后,唐高宗李治继承父亲留下的丰厚遗产,接续贞观之治,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提倡文教,进一步完善科举制,颇有贞观遗风,后世称之为永辉之治。

李治在位期间,先后攻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使唐朝的版图臻于极盛。然而,李治患有风疾,时常头晕目眩,不得不依靠皇后武媚娘处理政务。久而久之,唐朝的权力中心逐渐从李治手中转移到武媚娘手中。

公元 683 年,唐高宗李治驾崩,由李治与武则天所生的第三子李显继位,史称唐中宗。

李显性格懦弱,对妻子韦氏言听计从,皇位尚未坐热,便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李显的弟弟李旦继位,他更加不敢反抗,朝政大权完全落入母后手中。母后临朝称制,追尊武氏先祖,大力提拔武氏子弟,各地祥瑞频现,俨然是在为改朝换代营造声势。

公元 684 年,徐敬业起兵造反,发出著名的《讨武曌檄》,向武后发起挑战,高呼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武后派出 30 万大军平叛,徐敬业兵败身亡。

武后借机清除了一大批反对的文武大臣。不久,越王李贞谋反,武后又借此清洗了李唐宗室贵族,为自己的登基之路扫除了最后障碍。

公元 690 年,时年 67 岁的武后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因其谥号为则天,故而被后世称为武则天。为了稳固皇位,拉拢人心,武则天大力打压关陇贵族,积极提拔庶族寒门子弟,并且广开制举,选拔寒门士子。同时,她重用酷吏,鼓励告密,以清除潜在的反对势力,待局势稳定后,又将这些酷吏一一处死。

然而,武则天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即该立武家人为嗣还是李家人为嗣。

当时武周朝名义上的继承人是武则天的小儿子李旦,武承嗣、武三思等人极力鼓动武则天废掉李旦。关键时刻,狄仁杰提醒武则天:“自古只听说儿子祭祀父母的,没有侄子祭祀姑姑的。” 不久,瀛州之乱爆发,武氏子弟奉命平叛,却一败涂地。武则天见武家人难成大器,索性接回李显,立他为太子。

到了晚年,武则天沉迷于奢侈享乐,偏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公元 705 年,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拥立李显复位。次年,一代女皇武则天离世。李显并未吸取第一次当皇帝时的教训,依旧对韦后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听从女儿安乐公主之言,排挤弟弟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不久,李显离奇死亡,韦后妄图效仿武则天,立傀儡皇帝,垂帘听政。没想到太平公主和李旦之子李隆基联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二度登基。

03

然而李旦刚登基,太平公主就与太子李隆基反目成仇,李旦无奈之下将皇位禅让给李隆基。

公元 713 年,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唐初的一系列宫廷政变至此暂时画上句号。经过贞观、永辉、武周三朝的积累沉淀,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开元年间,唐朝步入盛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繁荣的国家之一。

唐朝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有 60 多个国家的商人使节与唐朝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然而,在盛唐的繁荣表象之下,却潜藏着一系列危机。

自北朝以来实行的府兵制和均田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已趋于崩溃。府兵制废除后,募兵制兴起,边将拥兵自重。而李隆基却沉迷于享乐,荒废政事。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凭借讨好李隆基和杨贵妃而平步青云,兼任范阳河东节度使。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起兵造反。

由于唐朝长期处于太平盛世,沿途州县面对叛军毫无抵抗之力,不过数月,洛阳、长安相继失陷,李隆基仓皇出逃,曾经强盛无比的大唐盛世瞬间化为泡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唐朝由此由盛转衰,河朔藩镇割据华北,宦官势力日益膨胀,吐蕃、回鹘崛起并对唐朝边境构成严重威胁。

但唐朝中央政权仍能勉强维持统治,在风雨飘摇中延续了 100 多年的国祚。

那么,唐朝为何能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

除了唐天子尚存一定威信,各方势力在名义上仍需尊奉天子之外,更为根本的原因是,除北方藩镇割据地区外,唐朝中央政权依旧能够从江南富庶地区征收赋税,从而确保了维持统治的经济基础。直至黄巢之乱席卷全国,才真正为大唐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公元 878 年,黄巢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根基。公元 880 年,黄巢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黄巢尽杀李唐宗室贵族世家。虽然黄巢最终败亡,但李唐王朝也自此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混战,唐天子沦为傀儡。

公元 907 年,朱温逼迫唐哀帝退位,唐朝宣告灭亡,曾经辉煌灿烂的隋唐帝国在历史的舞台上缓缓落幕,只留下无尽的感慨与思考,让后人去回味其兴衰荣辱的传奇历程。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