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来做慈善的?也会有像现代社会一样的慈善基金会吗?

美食课堂 2023-12-03 14:27:34

乐善好施,互助仁慈,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时常能在电视剧里看到,世家大族或者朝廷的官员们,拿着一个大汤勺,从旁边的大缸中盛粥,给身边排队的难民们。

所以慈善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古代时期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慈善形式,真的只有给难民们施粥这一种吗?

古代慈善思想的形成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慈善这个概念了,只不过当时是将“慈”“善”两个字拆开来用。在《左传》中记载道:

“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

所以当时“慈”就是爱心,“善”就是美好、吉利。

在百家争鸣时期,对慈善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么解读,都有相同的济世利民、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精神内核,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

如果发生了灾荒,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专门救助灾民的策略,这个政策被称为“荒政”。

不仅如此,还有专门来治疗患病的百姓的大夫们,还会根据老人的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来照顾他们。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设立了“平籴法”,就是在大丰收的时候朝廷就会收购剩余的粮食,储存到粮仓中,等到灾荒来临的时候,就将存储的粮食低价卖给百姓。

据《左传》记载,每次发生天灾的时候,吴王阖闾都会亲自前往灾区,安抚民众,救助灾民。

待到西汉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仁爱思想深入人心。朝廷非常支持大臣和富商推行慈善活动,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慈善家。

例如在汉宣帝上位时期的黄霸,他在扬州当官的时候,除了处理公务,其他时间基本上全部用来组织人们养鸡、猪等家畜,等到它们长大的时候,就分给当地贫穷的百姓们。

还有许多人士也加入其中,涌现出了剧孟、郭解、原涉等人物,他们行侠仗义,散财济贫,救助了许多穷苦的百姓们。

一直到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了“福报”、“悲田”这类观念,使慈善变得具体,对一些富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现代意义上的慈善组织才正式出现。

悲田养病坊:带有宗教色彩的慈善

佛教思想在隋唐时期开始全国盛行,还形成了许多拥有自己教义的门派。

因在当时的朝代更替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处在崩溃的边缘,社会上士、庶等族极度富有、极度贫困的现象十分普遍。

各宗派的佛教凭借雄厚的实力和人力,开展了众多慈善活动。因为“悲田”在佛经里面的含义是对贫穷孤老实施的布施,所以,唐朝的佛教寺院里就设立了悲田养病坊,由专门的僧人负责主持。

悲田养病坊是专门收留孤儿、救助患有疾病的穷苦老人的慈善机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孤儿院养老院,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住所,也救助了无数孤儿和老人。

四门义学:义务教育的前身

义学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义学的发展应当从晚唐时期,王潮、王审知在福州创建的 “四门义学”说起。

当时正是中原动荡,军阀割据,唐朝即将覆灭,河南的王潮、王审知就在这个时期率领了一批中原人马,南下福建,入主八闽。

在王氏兄弟统治福建的初期,不仅当地的百姓们基本上都是文盲,而且当地的民俗风情也十分野蛮粗俗,这让他们感到十分头疼。

在兄弟俩经过一个多月的商讨下,哥哥王潮决定兴办学堂,由朝廷出钱让百姓们都可以免费读书,从根本上改变当地文盲遍地的情况,这项制度也被称为“义学”。

在每天高强度的工作下,王潮积劳成疾,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他的弟弟王审知继位,不仅没有辜负他哥哥所首创的教育事业,还让当时的福建省就引发了一股读书潮流,

经过儒学的洗礼,百姓们变得富有书卷气息,甚至出现了“千家灯火读书夜”的景象。

安乐坊:公私合办医馆

北宋元祐四年,杭州不仅发生了饥荒,瘟疫还横行。正在杭州担任知州的苏轼换上便服,到街上体察民情时,发现遍地都是灾民,十分惨烈。

医馆的周围也都是病人,还有的病人因为贫穷,没钱去医馆治病,只能惨死街头,城内一片萧条。

苏轼看到后十分痛心,就将自己多年攒下的五十两黄金,以及从公款里拨出的二千缗钱,又联合当地的乡绅,共同合办了一个名叫安乐坊的医馆,专门给那些穷苦的百姓们治病。

苏轼全力以赴带和大夫们一同到分坊治病,有史料记载道:

“作值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

就这样,有数千穷苦百姓被治愈,苏轼也受到了百姓的称赞,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引起了朝廷的关注。

后来由两浙漕臣上报朝廷并得到批准,于是民间救济医院“安乐坊”改名为官办的慈善医院“安济坊”,并得到广泛推广。

粥局:民间的慈善活动

嘉定元年,调江宁尉刘宰看到天下还有很多穷苦的百姓们,就辞官回乡,致力于当地的社会慈善救济事业,这也预示着民间社会的慈善活动开始崛起。

在南宋时期,有一个叫刘宰的人,他心怀慈悲心肠,多次对穷苦百姓们施以援手。他在嘉定元年辞官归隐后,带领同县的人共同修补破损的大桥,同时还“置义仓,创义役”,用自己的田产帮助穷苦的百姓交农税。

次年,出现的灾荒,刘宰看到当地的百姓流离失所,就努力说服了本地的富商和官员一起,设立一个私人粥局。

旁边县城的富商和官员听说了这件事,也都纷纷资助粥局, 所以救济对象也扩大到收养老人、病患者。此后还有两次大规模的施粥,都获得了众多乡绅的支持,救助了许多难民。

同善会:民间的慈善组织

在万历18年,在当时社会阶级逐渐固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街道上出现了许多乞丐。

杨东明看到后,就组织父老在河南虞城创立了一个济贫、劝善为主要目的同善会。

加入同善会的成员,每年会定期参加聚会,在聚会上,共同谈论着自己平常看到的穷苦百姓们,一同筹集善款,确定最后救助的对象。

当然,救助的对象是有明确的范围的,最先考虑的就是生活穷困的孝子、德行优秀的妇女,其次是不愿意在街上乞讨的贫困人群。

除此之外,会员们还会在当地的学堂、集市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开展演讲,希望有更多的乡绅氏族加入,劝告人们要善良。

结语

只有拥有雄厚的实力,才能够对穷人救助,在古代,救济穷人也是皇帝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自身统治的手段,所以慈善组织最开始也是官府组建的。

但是随着佛教的传入,慈善逐渐具象化,尤其是在汉唐时期备受推崇,慈善事业迅速发展,出现了黄霸、郭解、原涉等慈善家,之后逐渐出现了粥局、安乐坊、四门义学等各式各样的慈善组织。

所以我国自古以来都对鳏寡孤独、废疾者有特殊的照顾,在当代我国有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慈善组织。

除此之外,国家还对低保户、失业人士、贫困学生提供补助金。希望每个百姓都可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2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