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陈老总为何再三告诫华野官兵,碰到刘邓大军后不许取笑?

绿海看历史 2025-01-20 03:50:14

1947年8月,国民党建立的黄河防线将刘邓大军的作战区域一分为二,大大压缩了刘邓大军的活动区域;且由于国民党的大举进攻消耗掉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大量物资,经济面临崩溃;同时为了减轻山东和陕北战场的压力,刘邓大军接到毛主席的命令,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向大别山地区挺进,正式拉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是以八路军129 师为主体改编的,是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成员个个身经百战。再加上日本投降后得以短暂的休养生息,所以虽然与国民党军已经缠斗了一段时间,但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刘帅和邓公知道国民党早已布下了重重包围,此一去必定危险重重。但要想摆脱困境,向大别山转移是最好的办法。因此刘邓大军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前往大别山的路。

即便刘邓大军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现实情况还是让他们猝不及防。大别山的气候湿热,蚊虫鼠蚁较多。刘邓大军的战士们又大都是北方人,不适应这样的气候,很多人都水土不服病倒了;而且大别山地势险峻,全是崎岖的小路,无法使用交通工具运送重武器,为了不影响行军速度,只能舍弃一些重武器。

再加上由于敌人的打压,当地百姓对军队十分畏惧,导致我军群众基础薄弱;同时由于后勤补给不足,粮食药物都很匮乏,大大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刘邓大军虽然克服重重困难在大别山区成功建立了根据地,但种种原因还是导致我军生存困难,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还对他们穷追不舍。

邓公考虑到部队无法歼灭白崇禧的一个军,重创国民党军队。同时由于日渐艰难的处境,战士们的士气低落,甚至开始出现逃兵。于是在1948年1月15日致电毛主席,建议撤出大别山。26日,邓公再次致电毛主席请求撤离。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于2月7日回电,同意了邓公的建议。

然而就在撤离的过程中,国民党军队发现了陈再道的第二纵队的踪迹,于是调遣部队加大了对大别山的封锁。陈锡联的3纵、王近山的6纵也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批撤离,花费了1个多月的时间才走出了大别山。刘邓大军虽然在大别山内只待了7月,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支原本12万人的部队仅有不到6万人走出了大别山。

由于长期缺衣少食,战士们个个形如枯槁,衣服破破烂烂,头发如同杂草,手中还拿着拐棍,整个部队如同乞丐一般。据曾见过他们的华东野战军一位通信员所述,一眼望去战士们的衣服花花绿绿,武器装备也不统一,中正式、三八大盖、汉阳造等应有尽有,根本无法将他们和骁勇善战的主力部队联系起来。

时任六纵政委的杜义德看见这一幕后无比心痛,泪染红了眼眶。初进大别山时战士们是那么的意气风发,仅仅过了7个月,战士们眼中的光就灭了。杜义德虽然知道连续的奔波战斗已经让战士们筋疲力尽,但想到华东野战军正在奉命向豫皖苏地区转移,一旦相遇,如此形态相见友军必定会对战士们的心理造成巨大打击,甚至可能因此自卑,因此他狠心命令所有战士丢掉木棍,昂首挺胸,走出解放军的气势。在杜义德的号召下,战士们终于恢复了志气。

与杜义德一样,时任华东野战军总指挥的陈老总对两军的相遇也早有意料。陈老总知道,正是因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才激活了战场形势,让我军变被动为主动,推动了战争的进程。他也早已听闻了战士们在山区生活困难,后勤补给无法跟上,预料到刘邓大军的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行军过程中下了严令,如果遇到刘邓大军,不论对方境况如何,都不得议论,更不能取笑或瞧不起!

因为陈老总的教诲,华东野战军的将士们在见到刘邓大军不但没有任何轻视,反而主动帮助他们烧水擦洗,为他们提供干净的衣服鞋袜,赠送食物。看着对他们关怀备至的华东野战军,刘邓大军的战士们内心无比激动,两军也因此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刘邓大军虽然在大别山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但只要想到他们为解放战争所做的贡献,他们就无比自豪。

0 阅读:437
绿海看历史

绿海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