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为何总是演习,迟迟不进攻台湾岛?看看金门岛战役就明白了!

怀寒谈搞笑 2025-04-01 03:04:32

台湾海峡的风浪又起,大陆军机军舰绕台演习的新闻几乎成了家常便饭。2025年才刚过三个月,东部战区已经组织了不下十次大规模军演,舰艇编队、战机群轮番上阵,剑指台湾岛。可奇怪的是,演习声势浩大,实打实的进攻却始终没来。有人调侃,大陆这是“雷声大雨点小”,但真是这样吗?回过头看看1949年的金门岛战役,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那一年,解放军刚刚席卷大陆,气势如虹,却在金门岛上摔了个大跟头。28军三个团9000多人渡海作战,结果被国民党守军打得全军覆没,连个立足点都没抢下来。这场仗看似不起眼,却成了大陆军事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教训。如今两岸局势再紧张,大陆为何迟迟不动手?金门岛的惨败,恐怕至今还在提醒着决策层:跨海作战,从来不是喊喊口号就能成的。

金门岛战役的教训:准备不足就是送死

1949年10月25日,解放军28军渡海攻打金门岛,目标明确:拿下这座距离厦门仅几公里的战略要地。当时大陆刚刚解放,部队士气高涨,指挥员觉得凭着一腔热血和人海战术就能碾压对面的国民党守军。可现实狠狠打了脸。

那时候的解放军,没船、没空军,连像样的登陆装备都没有。渡海全靠征用民船,9000多人挤在几百条木船上,面对国民党守军的机枪火力,根本就是活靶子。

更要命的是,情报和协调出了大问题。登陆部队不知道岛上地形,也不清楚国民党部署了多少兵力。结果一上岸就被分割包围,潮水一退,连撤退的船都被困在滩头。最终,28军三个团几乎全军覆没,连指挥员都被俘。这不是简单的失利,而是彻底的溃败。

金门岛战役告诉大陆一个血淋淋的道理:跨海作战不是陆地战,准备不足就是送死。哪怕你兵力再多,士气再高,没制空权、没制海权、没后勤保障,上了岛就是挨打的份儿。

如今的大陆军力早已今非昔比,航母、歼-20、东风导弹样样齐全,可台湾海峡那100多公里的水面,依然是横在面前的天堑。演习可以秀肌肉,但真要动手,金门岛的教训提醒着大陆,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演习频频却不动手:战略上的深思熟虑

再看看今天,大陆的军事演习几乎成了常态化操作。东部战区动不动就封锁海域,舰艇编队贴着台湾岛周边转悠,战机越过所谓“海峡中线”更是家常便饭。可为什么只是演习,不直接动手?答案藏在金门岛战役的阴影里,也藏在当下的战略格局中。

现在的台湾岛可不是1949年的金门岛,背后还有美国撑腰。真要动手,大陆得掂量掂量:能不能一战定乾坤?能不能挡住外部干涉?一旦陷入持久战,后果是什么?

演习的目的很明确,一是震慑“台独”势力,让他们明白大陆的底线不容触碰;二是练兵备战,把跨海作战的每一个环节都磨到极致。金门岛战役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准备不足,而现在的演习,就是要把当年的漏洞补上。登陆舰、两栖部队、空中掩护、后勤补给,每一项都在反复推演。

更重要的是,大陆不想打没把握的仗。金门岛的惨败证明,仓促上阵只会自取其辱。如今的演习,像极了猫盯着老鼠,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在等一个万全之策。

再加上国际局势的复杂性,美国、日本甚至澳大利亚都在盯着台海。大陆很清楚,一旦动手,可能面对的不仅是台湾,而是半个西太平洋的军事压力。这种情况下,演习既是警告,也是试探,更是为最终摊牌攒足底气。

结尾:不动则已,动则必胜

金门岛战役的教训,就像一根刺,深深扎在大陆的战略思维里。1949年的失利,不是因为兵不够多,而是因为准备不够足。如今演习频频却迟迟不动手,不是不敢打,而是不想打没把握的仗。

台湾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政治、军事、国际博弈的综合较量。大陆在等,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窗口期,等一个能一击必杀的机会。

回想当年老蒋在雅尔塔会议上让步,承认外蒙古独立,结果被看成软柿子,最后丢了大陆。而50年代,教员面对苏联的压力,直接硬刚到底,哪怕鱼死网破也不退让,才有了后来的底气。如今的大陆,显然更明白这个道理:不动则已,动则必胜。金门岛的惨败不会重演,台海的未来,终究会用实力说话。

4 阅读:1617

评论列表

大夫

大夫

6
2025-04-03 14:52

胡扯淡

飞翔

飞翔

5
2025-04-16 16:51

汉奸写的

余数

余数

3
2025-04-08 19:09

这种文章也敢写,不要乱胡言

怀寒谈搞笑

怀寒谈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