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强制换牌风波引央媒痛批:城市治理岂能如此"任性"?

玉玉号 2025-04-15 11:47:51

近日,河北廊坊三河市一场声势浩大的"统一招牌"行动引发广泛争议。在这场被商户称为"颜色革命"的整改中,地方政府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不仅让当地营商环境蒙上阴影,更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的深层次问题。4月12日深夜,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强换商户招牌,当心砸了营商招牌》的评论文章,为这场风波定下调性。

一、政策执行现"魔幻现实主义"

整改行动中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知名连锁品牌蜜雪冰城。4月8日,该店被勒令将标志性的红色招牌改为绿色;然而短短两天后,招牌又神秘地变回红色。面对媒体追问,店员三缄其口,只表示"不清楚上级要求"。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让公众对政策的严肃性和连续性产生严重质疑。

二、商户遭遇"三座大山"

程序之困:多数商户仅接到自称"相关部门"的电话通知,既无正式文件,也无明确依据,整改要求如同"空中楼阁";

经济之痛:小型商户需承担2000-5000元不等的整改费用,大型商户支出更是高达数万元。有经营者直言:"这笔钱相当于白干三个月";

经营之难:老字号商户反映,强制更换沿用多年的招牌后,熟客找不到店面,生意直线下滑。

三、城市治理陷入"审美误区"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整改正在演变成一场"审美灾难":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民公园牌坊被强行"改头换面";

医院等重要公共场所的标识失去应有的警示功能;

整条商业街沦为千篇一律的"灰色地带"。

四、央媒发出"灵魂三问"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直指问题核心:

行政权力边界何在?强制干预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是否越位?

法治精神如何体现?没有政策文本、未经法定程序的行政指令是否合法?

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以牺牲营商环境为代价的"面子工程"是否值得?

目前,三河市政府尚未对此事作出正式回应。但这场风波已经给各地城市治理敲响警钟:好的营商环境需要用心呵护,而不是用行政命令粗暴干预。城市治理应当像绣花一样精细,既要注重"面子",更要夯实"里子"。任何脱离实际、违背民意的"一刀切"政策,最终伤害的都是地方发展的根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