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军区司令员给林彪写了效忠信:毛主席获知真相,加快司令员对调

古扎尔聊历史 2023-06-17 15:13:09

1973年,发生了这么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邓小平复出;

第二件,是召开了十大;

第三件,是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这一件件看似无关,看细节,又仿若密切相联。

一切,我们都从邓小平复出说起。

1、邓小平复出后,曾经的资历,给后来参与“军区司令员对调”埋下了伏笔

邓小平是在1969年被下放江西的,当时,邓小平被下放的依据是“林彪的一号令”。

当时,中苏关系非常紧张。秋季之时,毛主席出门在外视察,而林彪打着“形势紧张、分流老同志”的理由,将陈云、王震、邓小平等人通通下放到了江西。

好在,由周恩来总理通过各方面的协调,让这几位老同志没有受到各种“折磨”。

即使如此,邓小平夫妇的处境还是比较糟糕,在六十大几的年龄,还要在工厂辛勤工作。

不过,厂长兼党委书记是曾经的属下,邓小平还是受到了各种照顾。

1971年9月13日凌晨,发生了著名的林彪逃离事件。此次事件影响很大。

在林彪事件之后,相关人员被处理。

当邓小平知道这个事情之后,第一时间给毛主席和中央写了信,表达了完全拥护对林彪的处理。

这就是一个态度问题。

1972年的7月,邓小平再一次给毛主席写信,内容主要是两块,一是检讨自己的不足,二是希望能早日出来工作。

邓小平的态度,让毛主席非常欣慰。

林彪和邓小平都是帅才,一个做出了天大的错事,一个态度积极,做事识大体顾大局。于是,邓小平在毛主席这里的分量提了起来。

当年八月,邓小平就可以不参加劳动了,而是允许其四处视察、参观、调研。

1973年的2月下旬,邓小平接到了回北京的调令。

四月开始,邓小平正式恢复原职务,开始主管外交事务。

不得不说,邓小平的表现,毛主席和周总理还是满意的,毕竟,这是个人才,很务实,而且很有一套。

不久之后,著名的十大召开了。

这次会议很重要,将过去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对一些人做了严重的批评。

而在十大之后,出现的两件事情,成为了导火索,加快了军区司令员的调整。

而邓小平曾经的军中资历,也为他在后来担任军中高层、进行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埋下了伏笔。

2、十大之后,两件事情成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导火索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8月24--28日召开。

比起九大,十大的开会时间很短,只有4天,而九大整整开了20天。

这三大事项中,周恩来总理所做的政治报告是重头戏,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批判林彪、陈伯达等人的犯罪罪行,永远不得平反。

短短几日,眨眼间一晃而过。

当年年底,八大军区司令员就进行了对调。有人说,是邓小平的言论,给了毛主席深深的危机感,因此,做了军区司令员的对调。

如果仅仅是他人的一句话就进行了大的调整,好像也说不过去。回头看,这应该是导火索之一。

十大之后,还有另外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人瞩目,毛主席得知了一个消息: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曾经给林彪写过效忠信。(这个时间是在1971年,李德生1971年1月调入北京军区)

这让毛主席非常震惊!

想想都后怕,林彪出事前在军队的影响力不小啊!

不久后,毛主席竟然又查到有军队领导人曾给林彪写过效忠信。

这让毛主席对北京军区的领导班子有了一定的质疑。于是,决定开始调整军区司令员。(此事也是见于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

李德生的效忠信,应该是导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另一个导火索。

但是,在下认为,这两件事也仅仅就是两个导火索,不是八大军区司令员调整的真正原因。

3、八大军区司令员干了很久了,是该动一动了

从古到今,作为掌握军事大权的封疆大吏,如果长期在某一区域担任将军,这对中央是有一定风险的,毕竟,时间久了,将军们就成了一方疆土的“王”,不仅对军队的发展和创新不利,而且,容易形成长期固定的上下级裙带关系。

所以,从古代起,对于镇守各方的将军们,都会定期地调整,以减少中央政府的风险。

新中国到了七十年代,八大军区的司令员,很久都没动了。

我们看一组数据: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前,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司令员位置上已经干了18年,杨得志在济南军区司令员位置上干了18年,韩先楚在福州军区司令员位置上干了16年,陈锡联在沈阳军区司令员位置上已经干了14年。

相比这四位,皮定钧在兰州军区干了4年,曾思玉在武汉军区司令员位置上干了6年,丁盛将军在广州军区司令员位置上干了4年,李德生在广州军区司令员位置上仅仅干了两年多。

从这数据来看,基于军队管理的需要、创新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以及整体安全的考虑,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应该对调调整,也必须调整。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对调呢?

因为八大军区司令员中有四位任职超过了十多年,基于此,最好的调整方式就是对调。

有人可能会说,那四位干得久了的对调不行吗?

不太好,因为北京军区需要动一动了,最好是和林彪当国防部长时期要不一样,如此才可以避免各种潜在的风险。

对调动作虽然大,但毛主席的决策没有问题。

为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顺利,也为了整体更加方便管理,毛主席和叶剑英经过商议,让邓小平担任了军委总参谋长,参与到“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工作中去。

当时的叶剑英,已经是军委副主席了,并且在主持工作了,为何还要提升邓小平?

这就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叶剑英大局观强,但在战争年代并不是一线的一方统帅,而邓小平是。

邓小平不仅有着和刘伯承一起指挥129师(解放时期的二野)的经历,而且作为前委书记还曾指挥过二野、三野两个野战军一起参与淮海战役。

这样说吧,邓小平在军中的威信非常高,就像陈锡联、李德生等人都是邓小平麾下的将军,邓小平能轻松管理这些将军。

毛主席提升邓小平在军中的地位,毫无问题。

事情定了之后,在1973年12月18日召开了军委会议。

并在12月21日,于中南海搞了个座谈会,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和军中的干部悉数参与,毛主席亲自接待。

对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军委确定了两件事,一是限期10日,要调整完毕;二是,所带随行人员不得超过10人。

将军们速度都挺快,没有一个超期限的。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望过去,1973年的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不失为一项英明的决策,毕竟,领兵的将军们,就得定期调整,这对于全局、各方都是好事。

至于,73年十大之后发生的那两件事,仅仅是加快“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导火索而已。

0 阅读:0
古扎尔聊历史

古扎尔聊历史

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