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振东事件持续发酵,外协选手不断掀桌,其中症结究竟在哪?

静雅蔬园铺翠闲 2024-12-31 16:21:46

这事儿咋看都像是“老毛病又犯了”。乒乓球作为国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那可是顶天的。但放到国际舞台上看,乒乓球显然还没找到它的“真C位”。

WTT搞改革,听上去挺有野心,可干着干着就变了味儿。如今樊振东、陈梦退出世界排名,外协选手群起而攻之,俨然就是一场内部的“家务事”演化成了“外交风波”。而归根结底,这一切都离不开WTT自己埋的坑。

好端端的改革,咋整得这么尴尬?

WTT的初衷其实挺好——让乒乓球商业化,搞点热闹,选手赚得多了,观众看的也起劲。

但问题是,光有目标没个靠谱的执行方案,就容易成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几大核心问题,WTT几乎全踩雷。

第一雷:钱没到位,还想要人命商业化改革的本质是什么?是让选手、赛事方、观众和赞助商共赢。

可WTT这几年搞的这一套,说白了就是“画饼充饥”。比赛奖金少得可怜,大满贯冠军奖金顶天10万美元,这跟动辄几百万美元奖金的网球比,连零头都算不上。

更过分的是,有些比赛的奖金还拖欠,选手辛辛苦苦打比赛,到头来连“车马费”都赚不回来。这不是寒了选手的心吗?更别提中下层选手,参赛得自掏腰包,不少人打比赛都得靠“友情赞助”,这乒乓球不成了“有钱人的运动”?

第二雷:拿选手当“打工人”,就差按出勤打卡为了提高赛事观赏性,WTT对选手参赛率管得可叫一个严。这次樊振东和陈梦退出世界排名,就是因为不满WTT“赋0分”和罚款的政策。法国选手高茨那句“WTT正在让乒乓失去偶像”戳得太到位了——本来像樊振东这样的顶级选手,是乒乓球的“金字招牌”,可你WTT的政策,把人逼得连比赛都不想参加,还谈啥偶像效应?

第三雷:中国市场是大腿,但靠一条腿能走多远?中国市场的确是乒乓球的命脉,可凡事都得讲个度。WTT的赛事和赞助严重依赖中国市场,外协选手沦为“陪跑”的角色,试问,这种“畸形生态”能撑多久?全球化推广做不好,乒乓球的国际影响力只会越来越边缘化。

这事儿到底伤了谁的心?

这次事件的核心,是中国选手和外协选手的“双输”。中国选手本就是乒乓球的顶流,却因政策问题频频被卷入舆论风暴;外协选手本就苦于“没钱没资源”,还要被WTT要求硬着头皮参赛,这不是逼着人家退出乒乓圈吗?

更重要的是,乒乓球的整体形象也受到了影响。本来乒乓球在国际上观赏性就不高,改革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却因为WTT的种种操作,彻底把选手、观众和外界的耐心耗光。勒布伦兄弟、阿鲁纳的抗议,已经说明问题不只是“选手情绪化”,而是这个体系真的出了大问题。

WTT需要的不是条条框框,而是重新想清楚:我们到底为谁服务?

说到底,WTT的改革核心应该是为选手服务,为这项运动的发展服务。可现在一刀切的政策、奖金分配的不透明、对外协选手的不公平待遇,已经让这套体系变得摇摇欲坠。尤其是选手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时,“罚款”和“赋0分”这种做法,只会激化矛盾。

乒乓球的困境,是“先天短板+后天失误”的结合。它不像网球那样观赏性强,也不像F1那样资本运作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未来。未来在于打破现在的利益固化,让更多选手能参与进来、赚得到钱,让比赛更公平更透明,让观众有得看。这一切,WTT想到了吗?

最后一句话

既然WTT自称是乒乓球的未来,那不妨问一句:一个选手都不愿意来的“未来”,你觉得它还能走多远?对此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吧!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