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跨国婚姻”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一位在荷兰留学的女博士向荷兰籍男友索要8.8万欧元(最新汇率约为669600.8万人民币);
却被荷兰男友告上法庭的事件,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在荷兰留学期间,这位女博士结识了荷兰当地的男友并坠入爱河。
不久,两人便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然而,由于两国婚嫁文化的差异,让这场跨国恋爱以对簿公堂而结束。
当中国女博士向荷兰男友提出8.8万欧元的彩礼时,荷兰男友表现出了深深的震惊。
沟通无果后,荷兰男友以中国女博士以婚姻为名进行诈骗,将她告上了法庭。
荷兰警方介入后,最终判定中国女博士的行为违反了当地的道德法律,拘役6个月之后并驱逐出境。
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要彩礼,外国人可不惯着你”。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网友们对于彩礼和跨国婚姻的讨论。

“彩礼”是压在年轻男性身上的一座大山,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撑“彩礼”和房车,意味着丧失了择偶权。
然而,自20世纪20年代思想运动开始,先驱者就已经明确禁止介乎结婚时所需要的“彩礼”。
1931年11月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第二章第8条明确提出,废除聘金、聘礼及嫁妆。
建国之后,在1950年3月3日通过的婚姻法中;
再次强调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并且禁止任何人借婚姻来索取财物。
就在2024年2月1日,我国最高法又发布了《关于审理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禁止以彩礼为名来索取财物。
也就是说,我国从开始到如今,一直在禁止“天价彩礼”。
但现实情况却是,彩礼从70、80年代的几百块钱,变成了如今的几万、几十万且附带房车的情况。

对于索要“彩礼”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小家庭的启动资金”。这类诉求相对比较合理,毕竟彩礼最终是落到了新婚夫妻的手里,是父母对小两口婚后生活的支持。
二是“卖女儿”现象。尽管在2025年,部分地区部分父母仍将女儿作为一种财产,试图通过婚姻来牟取一笔钱财。
三是“骗取彩礼”。这类情况更为恶劣,女方打着结婚的幌子,骗取甚至不止一位的男性钱财,但却不与之结婚。
然而,无论任何一种情况,“高彩礼”都拉高了结婚的门槛,也并非我国所提倡的。
在社交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异国情侣和夫妻。
这些视频大多冠以“外国女婿回中国老家”“娶了个外国媳妇”等等标题,吸引了许多网友关注。

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24》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外嫁人数为17202人,外娶人数为31802人,外娶与外嫁的比例为1.85。
近年来,我国男性外娶的数量不断增长,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婚姻模式中所要求的高彩礼以及房车等大额经济支出,让许多男性对传统婚姻模式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越发激烈的性别对立话题,让我国许多男女将择偶目标放在了外国人身上。
对此,已经踏入跨国婚姻的网友们有不同的看法。
部分网友认为,跨国夫妻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需要满满磨合的。
有位叫房芳的网友分享道,在北京读书时,认识了留学的英国前夫。结婚几年后,因为双方的文化差异,最终以离婚告终。

比如,在我国,邀请朋友回家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英国人却认为家是一个非常隐私的地方,如果带朋友回家,相当于侵犯了对方的私人空间。
另一些网友则表示,跨国婚姻可以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及语言。
一位名叫然然的网友分享,国际婚姻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学会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比如,自己和妻子都会说中文、日语和英语三种语言。
在平时,两人也会交流不同文化的差异,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近年来,文化心理学发展迅速,它表明文化传统对个体心理及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跨国婚姻中,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但如果以开放包容尊重的态度,那么就更容易促成一段美好的姻缘。
大家对彩礼及跨国婚姻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友好讨论。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