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南国早报,光明网,兽类学报,秦岭兽类志,安徽兽类志。
广西女子救下像山羊的动物不久前,家住广西柳州的韦女士开车从省道208线往良寨乡方向行驶。
当车子行驶到红水乡与拱洞乡之间的国道的时候,韦女士明显感觉车开起来非常怪,她看到车胎气压报警指示灯亮起来了!看来是哪个轮胎漏气了,韦女士庆幸还好没在高速上开车,不然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就不容易操控车了。
她按下双闪停到路边,拿出警示标志准备摆到了车后100米开外的位置。走过去的路上,韦女士随意瞥了一眼路边的草丛,突然看到一只形似山羊的动物就在草丛里卧着。谁家的山羊自己跑出来了?路边它的跟前,这只动物也没有反应。韦女士不怎么在意,这又不稀罕,家养的山羊不怕人很正常,当务之急是赶紧换好轮胎。
搞定车胎后,韦女士准备收回警示标志,当她再次路过那只“山羊”的时候,这只动物还是无动于衷,就这么卧在原地,无精打采的样子。韦女士这下有些好奇了,她暂时先不收警示标志,走到“山羊”跟前查看情况,这才发现这个动物明显不是羊,看起来更像是鹿!不过这鹿怎么毛发都是黑色的,而且还长有一对微微露出嘴巴的尖牙?
韦女士意识到这动物大概率是什么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本来不太敢管,但看到它的右前腿受了很严重的伤,血液都渗出来了,似乎后右腿也有伤痕,靠近了才看到此时它挣扎瑟瑟发抖。看来它是中陷阱了,可能是有人私自设置的兽夹,因为无法行动了才被迫待在这里。
韦女士当即决定将这只动物抱起来带上车,随后查看地图找到了最近的良寨乡派出所。然后又主动联系了良寨乡林业站和融水苗族自治县林业局,说明了情况。
罕见物种融水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非常重视这个情况,他们很快就派人到良寨乡派出所。经过鉴定,确定这个动物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毛冠鹿!这只毛冠鹿是雌性的,体重在20公斤左右,已经是成年的个体。
他们当然会好好安置和治疗这个物种,于是马上将其送到了柳州市动物园接受救治。
与此同时,融水县林业局的专家非常激动,因为他们知道以融水林区的历史资料看,当地已经有70多年没有关于毛冠鹿的记载了。而且这次发现的是成年个体,说明融水林区内毛冠鹿有一定数量的种群!这一发现说明了当地生态正在向好的情况,属实是令人欣喜,物种的多样性一直以来都是评判生态的重要标准。
融水苗族自治县林业局的专家根据融水林区杜鹃花生长区域进行了推测,他们认为毛冠鹿平时肯定是生活在离公路很远的高山上的,最近几天降温了,因为海拔的原因,山上的温度肯定会更低。于是这只毛冠鹿或者是它的种群就被迫迁移至低海拔地区避寒,可惜低海拔的地区,人类活动就多了,于是就意外被兽夹伤到了。
毛冠鹿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是鹿科毛冠鹿属的物种。它们的体重30公斤左右,体长不到一米,一般最长也就90厘米左右,肩高在20厘米上下,在鹿里面算是中等偏下的体型了。其毛发在冬季为黑色,在夏季则是暗褐色的;头顶和脖子的毛发在尖端处有白色的环;最重要的识别特征是其额部有一簇黑褐色毛冠,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雄性的头上长角,但是就1厘米长左右,而且也不会分叉,有时候毛发旺盛一点都看不到这个角了;雌性则没有角。但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它们都长有一对尖锐下弯的上犬齿,这对犬齿外向伸出,就跟吸血鬼似的。
毛冠鹿在我国是数量还算比较健康,根据1980年代的统计,当时中国全国毛冠鹿资源量估计有40~50万头,虽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们可能不太好过。但因为其本身生性胆小,非常善于躲藏自身,另外其分布于海拔1000~4000米的丛林之中,因此非常难以被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不过它们偶尔会被误捕,因为其跟黄麂的分布地区和栖息环境相似。目前它们被我国列为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二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被列为近危物种。
大家最好奇的肯定是作为食草动物,它们为什么长有一对这么唬人的长牙吧?根据演化的法则,没用的东西肯定会慢慢退化掉,或者藏得很深,但毛冠鹿的长牙非常突出,那肯定说明了它们是有用的,因此在演化中被保留并强化。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和观察,毛冠鹿的长牙的主要作用应该是用来争夺交配权。每年的4~5月,毛冠鹿会因激素影响变得好斗,尖牙成为它们争夺雌性的主要武器。雄性通过撕咬对手的颈部或身体,以展示力量并确立交配优势,雌性自然知道胜者的基因更好了。因此雄性尖牙的发达程度可能影响其在群体中的地位。
另外,尖牙也可以成为反击猎食者的工具,虽然它们性情胆小,但逼急了也会反击。
之所以不像其他鹿物种那样用很大的角来竞争,可能是因为它们栖息于密林和丘陵地带,大型角类不方便活动,因此用尖牙来弥补,成为应对天敌和同种竞争的有效工具。
雌性毛冠鹿也是有尖牙的,但往往没有雄性那么突出,所以当时韦女士第一次路过的时候没有留意到。不过雌性唇常有一块白斑,模拟雄性獠牙形状,可能用于迷惑捕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