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非遗大集 九江市非遗中心供图
春节期间,锣鼓声与欢笑声在江西九江的街头巷尾交织。自“非遗贺新春 欢喜过大年”系列活动在当地开幕以来,这场民俗文化盛宴不仅集中展示了九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更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产生了更密切的联系。
在九江九动梦工厂外的广场上,热闹的鼓点率先点燃了节日激情。舞台中央,全丰花灯与舞蹈的融合演绎,勾勒出赣北乡村的淳朴年味;萍乡春锣的铿锵节奏中,一句句吉祥祝词温暖人心;曲艺联唱《九江非遗说》巧妙融合都昌鼓书、武宁打鼓歌等艺术形式,将鄱阳湖的渔歌与庐山的云雾化作音符,流淌进观众心田。
九江市非遗中心副研究馆员、活动部主任王彗洁介绍,春节期间,九江市非遗中心发挥资源优势,在中心内外同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营造了热闹喜庆的文化氛围。
在非遗中心的展厅里,德安铜雕作品展示了这项传统技艺的精湛,引得观众惊叹。移步“赶个年味集”非遗大集,烟火气扑面而来,“非常有味”“非常有趣”“非常有戏”三大板块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宁红茶的醇香、夏布绣的细腻、莲花打锡的叮当声,交织成一幅喜气洋洋的年俗画卷。摊位前,非遗传承人一边演示技艺,一边讲述技艺背后的故事。一位年轻女孩在体验瑞昌竹编后感叹:“原来一根竹条能编出这么多花样,太有智慧了。”
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九江市非遗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500万次,“最江西年味”登上同城热搜榜首。热度背后,既有政策推动,也离不开创新表达。近年来,九江加快构建非遗传承生态,建设了11个非遗展示馆、28个传习所,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春节期间,非遗中心以“非遗+直播”“非遗+国潮”等形式推出的活动尤为亮眼。“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联动腾讯、抖音等平台,让庐山篆刻、都昌绳结等技艺突破地域限制为更多人所了解;非遗大集中,电音摇滚与传统春锣同台竞演,德安铜雕与文创并列展销,吸引了大量年轻人。“非遗遇见大中路”活动以酒为媒,将汉服等与非遗结合,让历史与当下悄然共鸣。“00后”小李说:“以前觉得非遗是老古董,现在发现它们也可以很酷。”
通过非遗展演展示,传统年俗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具象体验。在“赶个年味集”中,年轻一代在品尝什锦汤、购买竹编灯笼的过程中,重新建立起与祖辈生活方式的联系,这种在春节叙事中发生的体验式传承比简单的普及更具感染力。
“非遗贺新春 欢喜过大年”热潮之下是基层群众展现新春气象、寄托美好愿景的自觉表达。当九动梦工厂的灯光渐暗,非遗大集的喧嚣归于平静,这场春节非遗盛宴留下的,不仅是3万人次的参与数据,更是人们对民俗文化中历史意义的寻访。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遗产”,而是涌动在街头巷尾的生活美学;春节也不仅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更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见证。正如非遗中心提出的那句标语——非遗里的九江CityLife,传统文化正以轻盈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在每一个新春的轮回中,书写文明传承的永恒答案。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