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篇有个令人愤慨的场景:十常侍的侄子带家丁强占农田,老农跪地哭求“给条活路”。观众多以为这是艺术加工,实则历史记载更触目惊心——宦官张让在洛阳西郊建“万亩园林”,赵忠家族掌控冀州半数良田。
二、十常侍的“种田宝典”强买强卖的“阴阳合同”《后汉书》记载,张让强迫农民以市价十分之一“自愿”卖地,契约写着“永不反悔”。学者许倬云算过:东汉末年一亩地值万钱,十常侍家族用百钱就能强买。
免税特权的“外挂”曹节家族三万亩地全部登记为“御用祭田”,不仅不交税,还倒领补贴。
司法保护的“护盾”有农民状告段珪强占土地,反被诬告“诽谤朝政”流放边疆。湖北出土的《荆州诉讼简》显示,东汉后期七成土地纠纷案都是豪强胜诉。
流民制造机冀州原本有农户50万,十常侍圈地后仅剩18万。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后来多数加入黄巾军。《资治通鉴》记载,张角能迅速聚集数十万人,正是因为“民失农桑,皆附之”。
加剧财政危机国家税源从土地税转向人头税,贫农被迫“拆屋卖树”缴税。学者易中天统计:东汉后期田赋收入下降60%,而人头税增长300%,逼得百姓“生子辄杀”。
引发豪强崛起颍川荀氏、河北甄氏等地方豪族趁机兼并土地,形成“国中之国”。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指出:“这就像大公司垄断市场后,小商家只能选择加盟或被吞并。”
军队变身私人家丁大将军何进为对抗十常侍,不得不借调并州牧董卓的边防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子今分析:“当朝廷常备军被土地兼并掏空,军阀割据就成为必然。”
知识分子的转型名士边让改行当讼师,专帮豪强打土地官司;经学大师马融在自家庄园开“土地金融讲座”,报名费要交三石小米。
民间信仰的黑色幽默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灶神像旁新增“田契匣子”,百姓祈祷词变成“愿得地契,不羡神仙”。
五、古今对话:
中世纪欧洲的“羊吃人”英国圈地运动导致“流浪者法案”,与东汉流民政策异曲同工。历史总是重复:当土地收益超过道德底线,法律就会变成掠夺工具。
明清官绅的“免税游戏”徐阶家族在松江占田24万亩,却通过科举功名全部免税。这种“合法兼并”套路,比十常侍更加隐蔽狠辣。
六、给现代人的三剂醒脑汤
警惕“温柔兼并”十常侍最初也是“合法购买”,逐步演变成强取豪夺。就像现代某些企业用“长期租约”变相占有农地,温水煮青蛙最危险。
守住“最后亩产”北宋王安石设定“青苗法”,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都在尝试破解土地问题。某省近年试点的“土地信托”,或许能走出新路。
记住“饭碗守恒”经济学家杨小凯说过:“土地分配决定社会结构。”当城市白领开始讨论“阳台种菜”,恰是土地焦虑的现代回声。
参考文献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许倬云,《汉代农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华书局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