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毛主席称赞的大老粗皇帝,日本学者:这三点值得学习

明月公聊球 2022-12-06 20:20:09

在多数人眼中,刘邦是个一步登天的市侩小混混。但是,毛主席却说“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说的就是布衣皇帝刘邦,也曾在重要的工作会议上说道刘邦会用人,称赞之情溢于言表。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偶然的,在既成的历史事实与有限的史料面前,后人能做的,除了猜测与遐想,便是倾听历史默然的声音,思索历史背后的原因。

日本学者佐竹靖彦透过《史记》、《汉书》等一系列史书的记载,回望那段刘邦起于微末后与项羽争霸天下的历史,并尝试剔除文字中后人的美化与修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他写就的这本《刘邦》,以《史记》为底色,以刘邦的成长为线,佐之以作者对史料的分析与反思,呈现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刘邦。从胸怀大志的少年成长为一统天下的君主,刘邦的成长与蜕变,既有合乎历史规律的选择,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历练与魅力。

01 骂人第一名的刘邦,为何却带出了无比忠心的队伍?

《史记》中关于刘邦骂人的场景有十二次,从政治天才萧何到军事天才韩信,还有为汉朝建下汗马功劳的郦食其、侯公、张敖、魏豹、黥布、陆贾、刘敬、栾布等人,无不挨过刘邦的骂,所以《史记》中说刘邦“轻士善骂”,而后来的陈平也说他“慢而少礼”。

这似乎有违我们平时的认知,礼贤下士方可笼络人心。可是刘邦却张口闭口“乃公”,不管对方是毛头小子还是耄耋长者,张口就是你老子我怎样怎样。但即便如此,不仅没见到刘邦阵营里有临阵叛变的人,还有好多心甘情愿为刘邦执行“死士”任务的人。

黥布最初是项羽阵营中的人,后来在随何的游说和计谋下投靠刘邦,可当黥布面见刘邦的时候,刘邦却一边洗脚一边接见了他,黥布当时羞愤交加,后悔到这里来自取其辱,甚至都想要自杀了之。史书记载“布大怒,悔来,欲自杀。”

可当黥布回到刘邦为他安排的住处后,发现他房间的摆设、饮食、随从等一众规格都与刘邦相同,“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黥布内心又大喜过望,感慨自己真是没有选错人。

刘邦惯用这样的手腕对待前来投靠他的人,他从不吝啬给得力干将与自己相同的待遇,这些事情对他来说没有实质意义,因为他内心很清楚自己始终掌握有控制权,但是,人们却常常用待遇来揣摩自己的地位,于是,刘邦的慷慨仗义为他收获了谋士与骁将的忠心耿耿。

礼仪对于普通的人来说,是行为的约束与处事的标准。可是,对于刘邦来说,他却用自己的行动与说话方式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礼仪”。他骂人,他洗脚的时候接待下属,看似无礼之举,却又因为他物质上的大方与行事的豁达,成就了一种与下属的亲密关系。

所以,就算刘邦“慢而待人”,他的身边依然集聚了众多有志之士。

荥阳被围,眼看刘邦已经陷于插翅难飞的境地,陈平先是用四万两黄金离间了范增与项羽的关系,致使范增告老还乡,让项羽失去了出谋划策的谋士。又派女子出兵扰乱楚军秩序,让纪信假扮成刘邦出城投降,借着混乱之际,真正的刘邦从西门逃出了生天。

当项羽看到假汉王纪信时,问了一句“汉王安在?”纪信从容地说道“汉王已出矣。”

那样的情景,刘邦可以说是落荒而逃,假扮刘邦的纪信却在面对项羽时隐约有一种自得之感。纪信被烧死了,这种结局毫不意外,但是,为刘邦献身的纪信却毫无悲戚之感。

刘邦屡次陷入绝境,每次都有人为他赴汤蹈火,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刘邦管人的高明之处,这也是作者佐竹靖彦在书中反复提及的一大主题。刘邦对于人才的信任和成就,使得那些曾经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那些不被人赏识的人,都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这让他们内心生出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02 成大事何拘小节,从谏如流的刘邦心中有大格局

没有人天生会审时度势,有的人却能不断蜕变。

为刘邦出谋划策的人非常多,而他多数时候都会采纳。面对别人的进言,刘邦能够去除个人情感因素,从更加理智的层次决定是否采纳。

刘邦入住咸阳时,看到秦宫中的珠宝美女,心中便萌生了留下来的打算。

樊哙看出来了刘邦的心思,进谏劝说刘邦不要留恋此等奢侈华丽的财物,赶紧带领军队返回霸上。

刘邦的反应非常真实,《资治通鉴》中这样说“沛公不听”。此时的不听合乎人之常情,对于一个曾经的泗水亭亭长,安心做一个关中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张良见刘邦未听从樊哙的建议,于是自己找到刘邦,说出了这样一番话“秦为无道,故沛公得于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如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正是秦朝的荒淫无道,才使得您有机会来到了这里。为天下铲除秦之遗害的人 ,应该是秉持艰苦朴素的品行。而您刚刚来到咸阳就想要贪图享乐,这和从前的秦朝又有什么区别呢?

刘邦听罢这番话,率军返回霸上。同样是劝说刘邦不要贪图享受,为何张良的话能够打动刘邦呢?

笔者看来,张良的话触动了刘邦心中的“大志”,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妥。这份“大志”当时虽然有点模糊,却有一种对于天下大势的判断,对已有成就的和未来的忖度,所以,刘邦动心了。这份志向,让刘邦战胜了内心深处的惰性。

后来的每一次进谏,刘邦都会认真思考并分析,只要是对他有利的就会采纳。这样的从谏如流不是单纯地能听人言,更有一种自我的判断参与其中。

韩信与刘邦初次谈话时,劈头就是一句“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论勇敢论强悍论仁爱论刚强,您能比得过项王吗?

刘邦默认良久,说道“不如也。”

要知道,这是在封韩信做上将军的任命仪式上的谈话,刘邦对韩信恭敬有礼,体现了他难得的敬意。而韩信如此直白的质问,实在是有点让刘邦下不来台。

对韩信来说,这也是对刘邦的考核。他想看看刘邦的是不是有清醒的判断和容人的气度,这也是他自己能否被重用的前提。刘邦的表现没有让韩信失望,韩信的谋略也让刘邦大为震惊,二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刘邦当即就决定采用韩信的策略,举兵向东。

也正是这种感情,让后来的韩信拒绝了项王的拉拢,拒绝了自立门户三分天下。

说到屡次为刘邦出奇谋的陈平,传言他在家乡时跟嫂子有染,而且办事时收受礼金,根据钱财的多少来决定办事的程度。就是这样一个人,也多次有人向刘邦说起他的缺点,可刘邦却不以为意。

刘邦不曾对自己要求过分严苛,也就不会过分要求自己的下属。他能够清楚地衡量一个人的可用之处在哪里,也就不会过分纠结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

03 顺应时势,民心所向,终成布衣天子

韩信分析天下大势时,说项羽“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

这句话可谓是一语中的。虽然看起来项羽兵强马壮,可是他却一路烧杀抢掠,大失民心。想要战胜这样的对手,应该反其道而行之。

而刘邦正好就有这样的天赋。

约见父老,与当地有名望的长者交谈,一直都是刘邦所擅长的。当初入住沛县时,便是说动了家乡父老,为他打开城门。后来攻占咸阳之后,又与民众约法三章,体恤爱民,深得民心。本来是敌方大本营的秦地,后来竟然成了刘邦坚实的大后方,不得不说,刘邦在笼络民心方面确实是做得到位。

就连毛主席都说他是“高明的政治家”。不断扩大自己影响力的刘邦,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赢得了民意。

秦朝的暴政与项羽的残忍,与刘邦的体恤民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身低层的刘邦比谁都明白,真正说话算话的父老才是最坚实的后盾。因此,刘邦成了一位无比重视民意的首领,各地的民众也越发地发自内心地选择刘邦。

在佐竹靖彦写就的《刘邦》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对于刘邦所取得成就背后原因的挖掘,也能看到作者不断尝试通过地理位置、民俗风情等角度探寻历史真相。

历史的细节早已随风飘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而前人留下的智慧,却会一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不断启迪着前来求索的后人。

刘邦所成就的事业,离不了他自己的人格魅力,他就像拥有魔法一样在自己身边聚集了大批的能人志士。也离不了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潮流,经历了暴虐的秦政,人们自然会选择一个全然不同的刘邦。

我是松间明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读书好时节。关注我@明月共读书,一起读好书,丰盈人生。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