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相宜搬家那场直播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了,镜头里突然多出来好几个生面孔。有个穿黑西装的小伙子不小心入镜,急得直往边上躲,结果被相宜一把拽住:"躲啥躲,以后你们就是我的人了!"这话说得挺有意思,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里卖猪肉的王大姐,去年也突然雇了两个帮工,说是"再一个人扛着半扇猪跑生意,老腰实在吃不消"。说起来相宜这个姑娘可真不容易,从拿着自拍杆满街拍视频的大学生,到现在坐拥千万粉丝的大网红,愣是扛了七年没找专业团队。早些年她发过一条视频我印象特别深,大冬天在雪地里拍跳舞视频,举自拍杆的手都冻紫了,拍二十多遍才满意。那会儿评论区都说她是"全网最穷顶流",拍摄团队就俩人——她和她妈。老太太举着手机跟着跑,拍出来的画面晃得人眼晕,但粉丝们就爱看这个真实劲儿。老话说得好,船小好调头,船大顶风浪。去年双十一那会儿,相宜直播卖羽绒服翻车的事大家还记得吧?本来要展示防风效果的,结果鼓风机突然坏了,急得她哥拿着电风扇硬吹,吹得假发片都飞镜头前了。这事儿要搁专业团队手里,肯定备着三台鼓风机,可他们家倒好,关键时刻还得靠老办法。听说那天晚上下播后,相宜把自己关在屋里哭到半夜,第二天就飞杭州找团队去了。说到杭州这趟取经路,活脱脱就是部现实版《西游记》。相宜在直播里提过一嘴,说最多一天要赶五个直播间,从早到晚像陀螺似的转。有次和某大团队合作,人家非要她穿露肩装卖护肤品,说这样点击率高。结果直播到一半,家里八十岁的奶奶连打二十个电话,以为孙女遇上什么难事了。这种哭笑不得的事多了去了,难怪她说在杭州三个月,把能踩的坑都踩遍了。现在这个新团队看着倒是挺靠谱,上次去他们新办公室串门,看见墙上贴着张特别的海报——"内容为王,销量随缘"。这话在直播圈里可算得上异类,毕竟现在十个团队有九个都把GMV(成交总额)挂嘴边。听说合同里还写明每周必须留两天搞创作,带货排期不能影响拍短视频,这条件在行业里算是开了先河。
要说专业团队来了之后的变化,老粉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以前她哥当摄影师那会儿,三十条素材里能挑出一条能用的就算烧高香了。现在可好,专业设备架起来,二十条素材愣是只能留一条,拍美食特写能看见油珠子在锅里跳舞。也有粉丝不买账,说现在的视频"精致得不像话",没了当初那个亲切劲儿。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村头小卖部改成超市,亮堂是亮堂了,就是找不着藏在柜台底下的水果糖了。最逗的是评论区现状,分成三大门派:一派是妈妈粉,天天喊着"闺女别太累";一派是事业粉,催着上新更多好货;还有一派是吃瓜群众,专门来数今天直播间里出几个新面孔。前两天看见条神评论:"以前看相宜像邻家妹妹,现在倒像视察工作的女老板",这话说得,让我一口茶差点喷手机上。说到组建团队这事,我倒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咱们小区门口卖煎饼的李婶,去年也开始带徒弟了。她说得好:"一个人撑死烙二十张饼,两个人能烙五十张,多出来的三十张就是团队的力量。"话糙理不糙,其实网红和煎饼摊没啥本质区别,生意做大了都得找人搭把手。找团队就像找对象,得看对眼才行。相宜这次找的合伙人,听说面试时考人家《唐诗三百首》,非要人家背出《春江花月夜》才让过,这招绝了。现在刷相宜的短视频,能明显看出专业团队的痕迹。运镜越来越讲究,剪辑节奏也快了不少。有次拍农村赶集的视频,愣是拍出电影大片的质感,老母鸡扑腾翅膀的慢镜头看得人起鸡皮疙瘩。我还是最爱看花絮部分,专业摄影师被她妈追着喂红糖馒头的画面,比正片还有意思。
这事儿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下岗潮,多少老师傅不愿意带徒弟,结果被机器取代。现在网红行业也到了这个坎儿上,单打独斗的草根时代正在翻篇。话又说回来,专业团队也不是万能药。去年某位三农博主签了MCN(网红经纪公司)之后,视频里突然多了穿超短裙插秧的剧情,看得老农们直摇头。所以说找团队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最近跟做直播的朋友聊天,听说相宜团队现在搞了个"知识主播培养计划"。具体要求挺有意思,所有运营人员必须考教师资格证,直播间里不准叫"家人们",得叫"同学们"。这招挺妙,既保持了她的人设,又给直播带货贴了层文化金边。前两天试水卖书,还真有粉丝在弹幕里问阅读理解题,这场面在带货直播间里可算独一份。看着相宜这一路折腾,倒让我想起老家盖房子的过程。最开始自己搬砖和泥,后来请帮工,再后来找专业施工队。瓦匠师傅常说:"盖三间房容易,起高楼就得讲规矩。"现在网红行业也是这样,粉丝量过了千万这个坎儿,就像房子盖到十层以上,再不搭脚手架真要出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