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穆特的激烈战斗又开始了,瓦格纳雇佣军继续不屈不挠的使用天灵盖砸碎乌军的防御阵地。在经了本周的挫败以后,俄军和瓦格纳雇佣军又重新在巴赫穆特的东部郊区发动正面强攻。
持续五个月的血腥战斗,巴赫穆特战场已经变成一部“绞肉机”,双方在这里损失了数千人,大量“一次性”士兵伤亡,主要阵地和村庄多次易手,拉锯式的战斗。
乌军还把最精锐的第93机械化旅(被俄军打残了)等部队投入了巴赫穆特战场,意图一波推平俄方的瓦格纳雇佣军。但是瓦格纳佣兵很顽强,不怕死,根本推不平。不过,瓦格纳雇佣兵集团在巴赫穆特打了几个月,也是每天“上班打卡式”进攻,晚上到点下班撤退回去,好几十次占领巴赫穆特的新闻就是这么来的。
俄军打仗为何如此呆板,崇尚蛮力?很多人对俄军和瓦格纳雇佣军在巴赫穆特的一次又一次的正面强攻感到很不理解,俄军为啥使用这样的伤亡巨大的蛮力进攻,用天灵盖砸碎乌军?为啥战术如此呆板?
没错,俄罗斯军队一直就特别喜欢使用蛮力正面强攻,这种战术特点在一百多年来从没变过。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学苏联时期,苏军的愚笨战术就被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们鄙视过。
举个例子,在二战时期,曾经有6千德军在105天时间里击败了6万苏军的105次一模一样的进攻。
在1942年1月,苏联红军发动了大反攻,德军第16集团军的第二步兵军大约10万人被苏联红军切割包围在杰米扬斯克地区,形势很不利。在被苏军四面合围、切断退路的霍尔姆小镇,驻守这里的德军部队非常庞杂,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德军临时拼凑了一个6000人的“舍雷尔战斗群”坚守阵地。有6万名苏军连续进攻了105天,阵亡大约1550人,另外有2200人受伤,最终也没能攻占霍尔姆镇,德军最后瓦解了苏军的包围。
在围绕着霍尔姆镇这个弹丸之地进行的105天的血腥战斗中,苏军第3突击集团军出动了6个步兵师、6个独立步兵旅、7个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调来的独立滑雪步兵营,另外还有2个坦克旅。有各种火炮和迫击炮489门,另外还有第7混合航空师的空中支援。
苏军105天时间里,发动了105次正面强攻,正好每天进攻一次。
在整个霍尔姆战役中,苏军的进攻从来不做战术调整,所有的进攻都是蛮力钢正面。苏军的每次“乌拉”冲锋,都会在密集的弹雨中留下一大批尸体。
苏军所有的进攻都精确地一丝不苟地按照作战计划的时间表执行,以至于防守的德军甚至能够准确地预测到,苏军有多少部队在何时将要从哪里突破,从而可以提前做好防御准备。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着很眼熟,像不像现在的巴赫穆特?
有朋友感觉俄军打得“拉胯”,完全没有了传说中苏联装甲洪流横扫一切,气吞山河的赫赫武功。
要我说,其实现在的状态才是俄罗斯军队的日常。几百年来,俄罗斯军队几乎没打过死人少的战争,他们擅长使用蛮力。
几个例子。优秀军队打仗很少正面进攻,通常尽可能选择从敌人的侧翼或后方进攻。例如解放军独特的穿插作战,让进攻的决定性力量出现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方位。美军也是如此,美军特别喜欢使用左右勾拳战术,敌人防左则攻右,防右则击左,屡试不爽。
苏联时期的苏军的战术比较呆板,他们最喜欢从正面突破,全力从突破口灌入,最后再扩大突破口。当然,苏俄军队也采用侧翼打击,但通常是为了合围。
相对来说,苏俄军队战术的呆板,这在50年代解放军全面学习苏军时期,我们解放军就有过深刻体验,当时我们军队的将领多数认为,苏军作战勇猛,但战术能力比较低下,他们特喜欢正面突破,强调首次火力突击,两杯伏特加喝下去,趁着酒劲全力从突破口灌入,如果一次不行,就两次,最多三次,不然士兵们就死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