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8c3976d4385c8a7ad024f502c25b1e.jpg)
黑暗中,一盏灯笼闪烁,伴随着“呜呜”声,“聊斋”三个大字浮现在屏幕上。1987年《聊斋》就是这么开始的,我想许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恐怖”时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291f64df7b29c783e9c72fb28c0c753.jpg)
电视连续剧《聊斋》是根据山东蒲松龄所著的一部清代奇谈小说集《聊斋志异》改编而成。许多人一听山东聊城,第一反应就是蒲松龄来自聊城,其实蒲松龄是淄博人,而《聊斋》里“聊”意为“闲谈”,与聊城无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1a0984e63e83910ca46bae595114bb.jpg)
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除了故事离奇新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蒲松龄的写作风格非常简洁,语言也非常独特,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蒲松龄除文学才华外,其书法亦颇有成就。也许是因为他的文学造诣太高,以至于没有人知道他的书法,这也是一件憾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29256c89e668f0aad648c488a7ce379.jpg)
蒲松龄的书法作品,有大、小、小之分,但总体上都是一样的,基本都是二王的秀雅秀雅,飘逸出尘,而董其昌的流韵。
这就是时代的问题了。蒲松龄生于明朝末年,他的大部分生活在清代前期。在此期间,清政府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以争取汉人的支持。由于康熙对董其昌的推崇,满朝上下都掀起了一股学董的热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60e81e45489453802aac17a58e4e4b.jpg)
这股潮流波及了整个文化界,特别是以科举为目标的读书人,受到的冲击最大。蒲松龄对于科举有着浓厚的兴趣,十九岁就参加了童试,并获得了县试、府试和道试三个状元的殊荣。
取得如此成就,使蒲松龄声名大噪。可以说,青年时期的蒲松龄,正是志得意满之时,准备在科场上大展拳脚。然而,事情的发展也许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其后蒲松龄并没有考中,一直到七十一岁,方才考中进士,相当于今天的大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9c9e2ac6ca8b1dbd052d7236264f9c6.jpg)
从蒲松龄执着于科举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他书法风格的成因,即必然会走上士人的道路。毕竟,书法在科举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我们说起明朝和清朝的学生,一般都会把他们归为“馆阁体”一类。事实上,馆阁体也分很多种,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是,因为个人的天赋和对书法审美的认识,都会让人在书法的境界上看到不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8736f18240a3f450abe5f8bc2ac848.jpg)
蒲松龄的书法,并不像那个时代的书法家那样,因为学习了董氏,所以显得有些颓废,他写得很干净,笔锋也很干脆,很有书卷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ff26af20f3b75d6c15f77ef6759720a.jpg)
和蒲松龄同时代的书法家有很多,我们只选康熙朝著名的大书法家陈奕禧,就是进入了直南阁,并担任过不少地方县令;汪士鋐,曾授翰林院修,官至右侍郎,入翰林学士;何焯曾经是举人,官至礼部员外郎;姜宸英曾经考中进士,被封为翰林学士。而笪重光和沈荃等人,也都曾经身居高位。
从这一点来看,历史是有选择的,第一个留下来的,都是在那个时代有影响力的人。他们的影响力从何而来?一定是政治上的人。
如蒲松龄之流,一生欲求功名,终不能得偿所愿,而以一篇志怪之作,名留青史。这还真是造化弄人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b5be20e24799ab9b5e519a46cef1ce.jpg)
蒲松龄的书法,虽不输给当时的一流书家,却也被历史所掩埋,这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