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画中有诗太简单,难度配不上总决赛

家有小学生课程 2024-05-21 11:47:34

央视《2024中国诗词大会》自2024年3月10日开播以来,我和孩子是每期必追,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和孩子都非常喜欢的,那就是“画中有诗”。

康震老师通过简单几笔勾勒出非常有意境的绘画作品,并提示一个关键字,让选手根据画作和关键字猜出两句诗词来。这一环节的题目往往很难,在往期节目中,我们经常是一题也不会做,只是偶尔能答出一两题。然而这一期的题目,我发现我基本全会,孩子也能答出3题。

中华诗词如万古江河,有多少光辉的诗篇,就有多少心向远方的在路上。经过前九场的激烈比拼,《2024中国诗词大会》六强选手(陈秋实、王晨皓、吴子晴、何坤宇、申昊、李鹏伟)已经产生,第十场总决赛的主题为“在路上”,经历重重考验的选手们迎来最后的巅峰之战。节目开播时,我预测申昊夺冠,孩子预测何坤宇夺冠,没想到还真是这2人进行最后的PK,最终申昊在决胜局险胜。

《2024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

本文整理了《2024中国诗词大会》中第十场《在路上》的“画中有诗”环节中的题目,还没看过节目的同学可以来试试看,看自己能答出几个题目。本期一共有4幅画,对应4句诗词,快来看看你能答对几个?本文先出题目,后面再公布答案,建议读者不要直接翻到本文末尾去看答案,可以自己先试试看,看看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能答对几道题。

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本期的主题“在路上”,很多诗句都与这一主题相关。

第一幅画:

根据康老师的画作说出两句诗/词?关键字:曲

画作1:关键字“曲”

第二幅画:

1、根据康老师的画作说出两句诗/词?关键字:鹤

画作2:关键字“鹤”

第三幅画:

根据康老师的画作说出两句诗/词?关键字:景

画作3:关键字“景”

第四幅画:

根据康老师的画作说出两句诗/词?关键字:行

画作4:关键字“行”

答案公布

其实选手思考的时间还是蛮多的,毕竟康老师画一幅画也要几分钟,而且康老师在绘画的时候还会给出一些信息提示,可能选手在场上比观众更容易答出题目。

这4首诗词都比较热门,中小学课文好像都学过,在公布答案之前,你可以再回去想一想,看看能对几题?

第一幅画答案:

关键字:曲

答案: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四道题目中,这一首最难。上小学的孩子没能答出来。这首诗出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学生们应该能答出来。

第二幅画答案:

关键字“鹤”

答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当康老师画出诗人站在栏杆旁边的时候,孩子说,难道是“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当康老师画出远处的一叶扁舟时,孩子说这题好简单,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显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当康老师给出关键字是“鹤”的时候,他又改口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他还说康老师画得很好,逻辑很严密,帆船就是朝西远去,依据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三幅画答案:

关键字:景

答案: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自唐朝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康老师画出几个人物以后,孩子说这可能是写相逢的诗。当画出后面两人抱着琵琶的时候,他说这可能是诗人与音乐家的相逢,俞伯牙、李龟年?当康老师给出关键字“景”的时候,他还没想出来。当申昊说出答案时,他说肯定是对的。

第四幅画答案:

关键字:行

答案: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出自李白的《赠汪伦》,小学语文课本上有学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一题太简单,有点送分的意思,看谁的手速快。当康老师画出岸上的3个小人作“踏步”状态的时候,孩子说这肯定是“忽闻岸上踏歌声”,当康老师画出诗人脚下的船时,孩子补充道:“李白乘舟将欲行”。这时候,他开始帮康老师想关键字了,说这幅画的关键字会是“踏”,可惜康老师最后给出的关键字是“行”。当康老师给水图上紫色的时候,孩子说:“为什么不在水面上画一些桃花的花瓣呢?”我解释道:“桃花潭其实是没有桃花的,康老师涂上紫色可能是为了突出水深。”

以上就是“画中有诗”所有四道题以及答案,这四首诗你都会吗?会几首?欢迎留言讨论。如果你也喜欢《中国诗词大会》,请关注本合集,本合集将陆续给出所有“画中有诗”环节的题目及答案。

0 阅读:0

家有小学生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