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5年9月3日下午5点,咱们国家最后一位在开国时被封为中将的老将军,以前还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因为生病离开了我们,他活到了101岁高龄。
9月9号那天,张震的尸身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了火化仪式,江泽民同志特地破了惯例,到场为他送别。
对于这事儿,有人心里犯嘀咕:张震只是个副国级干部,咋就亲自来送了呢?其实背后有这么俩缘由。一来,他刚好在北京;二来,这体现了对张震将军为咱军队打拼的认可。再一个,也是出于真心实意的感情,毕竟他和张震有那么一段特别的交情。说起来,这里面还有邓小平多年前的一句交代,起了大作用呢。
【开国中将,创造三个军史记录】
张震,1914年在湖南省平江县的长寿镇呱呱坠地。到了1926年,他先是加入了当地的劳动童子团,然后一步步深入,参与了土地革命,走了长征路,还打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就是这样一个从普通士兵干起,慢慢磨练成了专打硬仗的高级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张震在首次全军授衔时,只拿到了中将军衔,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在之后的军旅生涯里创下三项军队史上的纪录。到了晚年,他还享受到了副国级的待遇。
关于张震将军,首先要提的是关于他军衔的一个记录。1955年9月27号那天,咱们军队头一回搞起了军衔制度。那会儿,有元帅10位、大将10位、上将55位、中将175位,少将更是多达798位,总共加起来有1048位将帅。但十年后,因为军衔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和麻烦,中央就决定给取消了。一直到了1988年,多亏了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人大通过了要重新搞军衔制度的决定,咱们军队这才又进行了第二次授衔。这次评定军衔时,根据实际情况,最高的军衔定为了上将。张震将军就是在这次评定中被提为了上将,成了那会儿军衔最高的将军中的一个。
下面这段故事和张震将军的岁数有关。1998年的时候,张震将军就正式告别了他的军旅生涯,那时候他已经是个84岁的老人家了,但他的身子骨还挺硬朗,在部队里头,大家还夸他是“老当益壮,精神矍铄”。有人问张震将军长寿有啥窍门,他总结了四条经验:第一条,就是每天都会动动脑子,解一道数学题;第二条,坚持每天吃两个鸡蛋;第三条,每天中午得喝上三杯酒;第四条,就是晚上得出去走上四里地。就靠着这么一套简单的生活习惯,张震将军一直活到了101岁,成了开国中将里头寿命最长的那一个。
说说第三个故事,关于将军的家庭。张震家里一共有五个孩子,四个儿子全都是将军。老三张海阳,和老爸张震一样,都是上将军衔,他俩成了我军历史上头一对“父子俩都是上将”的佳话。张震家那个唯一的女儿呢,也找了个少将嫁了。这家里头,出了六个将军,真是少见得很。
【不惑之年,方知自己本姓】
张震大将军心里一直惦记着孝顺这事儿,但自从投身革命,由于常年在外打仗,他和家里就失去了联络。等到新中国建立起来了,张震就拜托湖南军区的头儿黄克诚,让他帮忙找找自己的老妈。黄克诚也挺给力,最后在平江的一个堡垒里发现了一位老太太,二话不说,立刻安排人把她送到了南京。
吴命媛老奶奶生活挺艰难,黄克诚找到她时,她过得跟流浪汉没啥两样。打从张震投身革命,就只在1938年回来看过老妈一回,这一晃啊,十多年都过去了。现在好了,母子俩总算是又见面了!
当张震把老妈接到南京,家里正过得美滋滋的时候,他突然收到了一封从老家寄过来的挂号信。信里头讲了个惊人的事儿,原来他接来的吴命媛不是亲妈,是养母,而他的亲生老妈还在他出生的长寿街新泉塅嘴头的大屋子里头呢。
那时候,张震压根儿没信那封信里说的话,所以就没当回事儿。但没多久,信一封接一封地往他那儿送,老家那边也开始流传些风言风语。这样一来,张震不得不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儿了。
家乡政府一番调查后,张震总算弄清楚了自己的身世真相。原来,吴命媛并非他的亲妈,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亲生母亲余朵莲送到了长寿街万寿宫旁边张继纶和吴命媛家,被当作养子。他其实姓“吴”,不姓“张”,在家里排行老四。
说到底,张震是由张继纶和吴命媛夫妇一手拉扯大的。现在养父不在了,他怎能不好好照顾养母吴命媛呢?
但是,张震的亲生母亲还在世,他心里挺想见她一面的。为了不让养母心里难受,他就和老婆悄悄地回了趟老家。两人在长寿镇边上的新泉塅,找到了一栋破旧的土砖房,见到了余朵莲老人。老人一瞅见张震两口子,眼泪立马就下来了。她紧紧拽着张震的手,一边捶着自己的胸口,一边跟儿子说:“孩儿啊,娘对不住你!那时候不该把你送走……”
之后,那位老人虽没和张震住在一起,但他多年寻找儿子的心愿总算是了结了。有消息说,余朵莲老人在晚年时享受到了四代人同堂的幸福,一直健健康康地活到了九十九大寿,然后才安详离世。
【一块深藏八年的弹片】
张震将军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身为军人,受伤是家常便饭,他也没能幸免。跟众多为国家打天下的将军一样,他也挨过子弹,但特别的是,他体内居然藏着一块弹片,而且一藏就是八年时间。
故事得追溯到1945年,那时候,张震他们部队驻扎在安徽宿州萧县西南边一个叫祖老楼的小镇上,打算跟日军硬碰硬干一仗。有一天,张震去前线看看敌人啥情况,结果一不留神,位置就暴露了,说时迟那时快,一颗子弹嗖的一下就打到了他右肩膀后面的骨头上。那时候条件太差,军医也就简单给他包了一下,张震二话不说,包扎完就又回去指挥打仗了。他那会儿肩膀上还留着没取出来的弹片呢。
打完仗以后,大伙都围着张震,让他赶紧歇会儿治治伤,但张震却摆摆手,不当回事地说:“这点皮外伤,不碍事儿!”这已经是他从加入红军到现在,第五次挂彩了。
1946年那会儿,张震当上了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的司令,还兼着政委的职务。有次他去江苏参加会议,路上突然觉得右臂疼得不行。他抽空去了趟医院瞧瞧,结果发现,竟是多年前留在体内的那颗子弹在捣乱!但那时候解放战争眼看就要打响,张震一合计,做手术得耽误事儿,干脆就没去动刀,让那块弹片在自己身体里待了整整8年。
1953年的时候,张震接到任务,指挥第24军去打抗美援朝的仗。有一回,在从战场上回城的路上,张震坐的车子突然坏了,眼看着就要往山谷里冲。情急关头,张震只好从车上跳了下来。可没想到的是,司机压根没看到张震在哪儿,车直接从他身上碾了过去。张震当时就被撞得失去了意识。
这次受伤后,张震老觉得肩膀疼得要命,原来当年留在里面的弹片必须得拿掉了。最后,张震下定了决心,做了手术把那块代表着他荣誉的弹片给取了出来。术后,他还把这块弹片传给了儿子们,他觉得,这就是他能给孩子们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了。
【张震哀叹:以后我的追悼会上,谁来送我啊!】
张震大将军一辈子都在战场上度过,跟好多开国的大将们建立了非常铁的战友关系。就拿他以前待过的华野部队来说吧,像陈毅、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这些将领,跟张震都是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了。
张震头一回碰见粟裕,是在解放战争那会儿的华中战场上。那时候,粟裕是华中军区的副司令员,还兼着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职务,而张震呢,他是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的司令员,同时还管着政委的活儿。
1947年那会儿,华中野战军跟山东野战军合到了一块儿,起了个新名字,叫“华东野战军”。那会儿,陈士榘当上了参谋长,司令员是陈毅大将军,而张震呢,他是华东野战军里头第二纵队的副司令员。
1949年的时候,华东野战军换了个新名字,叫“第三野战军”。那时候,陈毅被派去“中共中原局”管政治方面的事,所以三野里负责带兵打仗的主要就是粟裕了。后来,根据组织的安排,陈士榘成了第8兵团的司令员,而张震呢,被粟裕看重,提拔做了参谋长,算是接过了陈士榘之前的一些担子。不过,他们俩可没因为这个有啥矛盾,一直都是铁哥们儿,关系好得很。
早在新四军那会儿,张震就特别佩服粟裕,现在终于能并肩作战了,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说。打那会儿起,他和粟裕就开始有了交集。
经过好几年的打仗生涯,张震跟着粟裕一起指挥了豫东、济南还有渡江这些大战。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觉得粟裕的军事指挥水平真是高得没话说。而粟裕呢,也特别看重张震,觉得他考虑问题特别周到,看事情也很准,是个当参谋的好苗子。
实际情况就是,淮海战役那会儿,张震给毛泽东提了好多中肯的建议。后来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也是战功赫赫,表现相当出色。
1984年,粟裕大将军因病离世后,张震心里特别难过,他和夫人马龄松一块儿去探望了粟裕的妻子楚青。从那时候起,每到粟裕的忌日,张震都会专程去看望楚青,始终牵挂着老领导家里的生活状况。
1995年,陈士榘走了,张震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瞅着那些一起打过仗的老兄弟一个个都先他而去,张震忍不住叹了口气,说:“以前华野的那些老领导,现在都不在了。将来等我走了,我的葬礼上,还有谁来送我呢?”
【张震没有辜负邓小平的期望】
1992年的时候,张震将军已经78岁高龄了,那时候他是国防大学的校长还兼着政委。他原本打算这一年过完就好好退休,享受生活。但没想到,就在9月份的中旬,他突然接到通知,说邓小平让他去参与军委的领导工作。
1992年10月19号那天,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在北京开了。在这次大会上,张震很顺利地当上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到了下午,邓小平瞧见张震后,就主动走过去,紧紧握着他的手,一再叮嘱他,得好好帮忙军委主席江泽民,大概用个三年时间,把我军的各级领导班子都给整顿好……
因为邓小平特别认真地叮嘱,还表现出十分亲切的态度,并且多次强调,张震时刻牢记着这份责任,这嘱托意义重大,里面充满了期待!
张震是军队里的头头儿,他经常跑到基层部队去看看情况。不过呢,他去的方式跟其他人可不一样,张震从来不玩儿那套长篇大论的演讲,他就是直接了当,用最简短的话,一下子就能点到问题的要害。
比如说有那么一回,张震将军去一个连队看了看,那个连队挺出名的,年年都能拿先进。一见面,张震将军就开门见山地问连长:“你们这先进是怎么评上的?具体达到了啥标准?”连长愣了,答不上来,指导员也支支吾吾的,说不出个所以然。张震将军又去问了团长和政委,结果他们也是一头雾水。领导们都这样,手下的兵怎么能带好?张震将军看到这种情况,气不打一处来。他就给大伙儿讲了个老戏文,叫《法门寺》,说的是太后在那发号施令,底下的人不管听没听懂,都一律回个“是”,然后再一级一级往下传,到最底下的人那里,压根不知道上头在说啥,反正就是先应承下来再说。
讲完了那个故事后,张震将军一脸认真地讲道:“咱们绝对不能弄出‘法门寺那一套’来!”
还有好多这样的事情呢,就拿1997年来说,张震将军到解放军的一个部队去看看情况。开会那会儿,张震突然开口问了个挺简单的事儿:“你们知道一个战士每月拿多少津贴吗?”结果,会场里愣是没人能答上来。看到这场面,将军就换了个说法:“你们听过‘三不知’将军的故事没?以前旧中国有个军阀叫张宗昌,他一不清楚自己手下有多少兵,二不知道有多少枪,三呢,连自己有多少个小老婆都不知道……”这话一出,在场的军官们都不好意思了。
讲完了那些不太好的事儿,咱来聊聊正面的例子。时间还是回到1997年,张震将军去驻港部队的大渡河连看看情况。走到炊事班那儿,将军连着问了司务长三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他问:“一个鸡蛋大概有多沉?”又接着问:“那最大的鸡蛋能有多重呢?”最后还问:“最小的鸡蛋呢,它大概多重?”
张震抛出的那些问题,司务长都给出了精准的答复。将军听后心里头那叫一个痛快,直夸:“这司务长,中!他可是亲自上过街买过菜的!”
张震不光对干部标准高,对基层战士也是特别上心。他对战士们的关怀经常体现在细枝末节上,就像是大家吃饭这事儿。张震强调,食堂得确保每位战士每天都能吃到一个水煮蛋,这个蛋不能是炒的或是别的做法,就得是水煮的。
说起这个规矩,有人可能会嘀咕,为啥鸡蛋非得煮着吃不可呢?其实啊,将军这么做,就是想确保每位战士都能吃到定量的鸡蛋,免得有些干部暗中动手脚。再说,煮鸡蛋营养保留得好,将军这也是心疼战士们的身子骨。
张震没让小平同志失望,打从1993年3月开始,在中央的指导下头,张震副主席就使劲儿推动咱们军队的革新、现代化和正规化。他为咱中国军队的发展那可是立下了大功。这也就是为啥江泽民同志在他走后,会亲自到八宝山去送他最后一程:一来是两人交情深,二来更是对这位给中国军队建设出大力气的领导的认可、敬重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