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朋友表示,这首诗歌曾经在伟人的诗歌选中看过,怎么会从未公开发表过呢?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在之前,只要是伟人的诗歌手稿,通常会一些知名的报纸上发表,就是一种诗歌手稿的形式,诸如我们曾经欣赏过的《忆秦娥·娄山关》。就曾经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过。
相信,很多朋友,尤其是那个年代的朋友,一定会有印象的,之所以说毛主席这首诗歌《七律.答友人》没有公开发表过,指的是其手稿没有公开在报纸上。
不过,这首诗歌的内容,确是收录在伟人的诗歌选中,很多朋友,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朋友,都曾经读过,备受过,甚至是学过。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这首创作于1961年的《七律.答友人》,每每读来,画面感还是非常强烈的,一幕幕场景,一桩桩事件,在头脑中浮现。
而看到这份诗歌手稿,却让人感觉到这书写,和我们印象中的“毛体”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众所周知,从时间节点上看,1961年,也是伟人书法最为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伟人,在书法上,基本上一种狂草之风,纵横驰骋,风雨雷电般的存在。
而这份手稿字迹,虽然也有伟人书法的笔意,但是,整体上看,和那个时期的伟人书法字迹,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分的。
我们看到这样的特点,第一这里的字迹,有的还写成了楷书的形式,突出了一种稳重性,而有的字迹在结构上,表现出一种失衡的状态。
诸如这里的“翠”字,这个字,在比例上,大小上,尤其是在上下结构上,有些不协调,总是让人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而这个字的长横笔,和最后的主笔竖,一般情况下,对于这样的情况,伟人的处理方法,只会突出一个,而不是都写得非常舒展,这样好像就失去了主次之分了。
还有一个现象,恐怕一些伟人书法的爱好者们,也一定会发现的,伟人的字迹,尤其是中后期的字迹,总是会出现忽大忽小,或者是一种大片留白的迹象,而这里表现的却是一种比较匀称的形式。
单凭这两点,就让人感觉到,这里的字迹,虽然也有伟人书法的神韵和笔意,但是,总是感觉少了却是一种磅礴的气势,一种恢宏的大气感。
也正是基于此,有朋友认为,这应该不是伟人的真迹,应该是另有其人,对于这样的观点,不知道,你会持有怎样的看法。
可以分享你的认识和见解,一同交流,一同探讨,也期待你能够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能够拿出更加有力的证件。
也有朋友说,伟人的手稿,通常情况下,会有落款的,而这幅手稿,却缺少了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正是缺少这样的特点,不少朋友认为不是伟人的真迹。
对于缺少落款,而认为不是伟人真迹的说法,你认同?谈谈你的看法,记得分享你的理由,共同进步。
在此, 我们也呼吁更多的朋友能够参与到书法的交流中来,为进一步弘扬伟人书法,弘扬伟人思想,弘扬红色文化做出贡献。
期待你的转发和点赞,也期待你的关注,你的认可就是我们的动力所在,更是我们不竭动力的源泉所在,一同努力哟!

用户14xxx43
梦字还是简体字,这少见,可能是假迹。
丘子华
不像是伟人手稿。伟人的字体大小比例尺度很大,卯榫穿插,笔锋犀利,自然奔放,这个字体大小一致,有束缚感,不够洒脱。
用户10xxx74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王乘风下翠。卫班竹一枝干滴泪,红霸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湧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風云梦寥乡,芙蓉国里尽朝辉。七律答友人
用户10xxx39
九籎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湖。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一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影动地诗。我欲,之梦察廊,芙蓉国里尽朝晖。
晕船 回复 04-10 15:48
翠微?
零度空间
帝子乘风下翠微
悟道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读音岸),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零度空间
应该是:红霞万朵百重衣。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淮河渔翁
教员出品必是精品。👍👍👍🌹🌹🌹
四分之三
假的
ccjz
仿伟人四十年代的书写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