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中期铜铺首 藏于河北文物考古研究院)
“铺首”一词来自《汉书·哀帝纪》:“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可见“铺首”一开始是专指门扉上的兽首衔环的。
这种大门上的“兽首衔环”有两个特点:一是兽首呈平面,贴在门扉上;二是衔环较大,实用性很强。
虽说“铺首”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汉代,但这一类“平面兽首衔环”的造型早在西周就出现了。人们也用“铺首”来称呼器皿上、棺椁上的类似构件。

这件铜铺首,就是战国中期中山王厝cuò外椁guǒ上的八铺首之一,安装在木椁之上,方便搬抬。
兽面宽16厘米左右、高10左右厘米,眼、角、口等均以卷曲云纹表示。
兽面中部铸U形半环,内套直径约13厘米的圆润圈环,看起来非常结实牢固。
兽面背后有梯形体凸榫,长约11厘米、高约8厘米,便于嵌入椁板。

(左:战国中期中山王厝墓平面图 右:“厝”字的篆书写法 其实楷书也不是这样写的,但打不出来)
战国中期中山王厝统治时期,可以算是中山国的“高光时代”,号称“千乘之国”,与七雄也可一争高低。
中山王厝墓的椁室早已被盗,等到考古队员进入时,里面狼藉一片。根据残存的棺椁铜饰﹐研究者推测中山王厝的葬具为四层棺椁。

棺,乃安放死者尸体的葬具;椁,乃安放棺的葬具。所谓“周尸为棺,周棺为椁”。棺与椁的关系,犹如城与郭的关系。“椁”、“郭”两字音近,其实是因为它们意近。
棺之外再套椁,一方面是起到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身份地位的体现。椁进一步扩大,也就成了“椁室”。

这件文物时间是战国中期,出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山王厝墓,藏于河北文物考古研究院,摄于南越王博物馆《千乘中山》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