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应激反应缓解,声光干扰隔离,恢复期投喂策略,关键在细节
鳜鱼在很多地方是颇受欢迎的养殖品种,在餐饮市场上价值颇高。在一些南方的水乡地区,像广东、江苏等地,鳜鱼可是餐桌上常见的佳肴,在家庭养殖场景中,如果想养来观赏也很有乐趣。在养殖场中,鳜鱼的养殖有不少痛点。就像我有次跟湖南一个水产养殖户聊天,他说鳜鱼很娇贵,稍微环境有点变化就会出现应激反应。这可愁坏了不少养殖户,因为一旦应激,鳜鱼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这对注重时间效益的养殖来说可不行。
鳜鱼对水质、水温等环境因素都很敏感。比如说水温突然升高或者降低,都会引起它的应激。有北方干冷地区的养殖户发现,在冬季,如果没有合适的加热设施,鳜鱼就可能不爱游动,食欲下降。而且南北方养殖环境差异大,像南方湿热环境,水质容易变差,北方的干冷则要考虑防冻措施。像山东有个养殖场,在冬季为防止鳜鱼冻伤,就得把水温控制在10到15度左右。
我们来看声光干扰隔离这方面。像在浙江的一个养殖场,那里靠近公路,车辆行驶的声音大,光线也有强弱变化。这就会干扰鳜鱼正常生活,鳜鱼变得紧张不安。于是他们采取了一些隔离措施。比如说在养殖池周围种植像绿萝、文竹这样的绿植,还有龟背竹、琴叶榕、散尾葵等。这些绿植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冲外界的声音和光线。绿萝枝叶比较细碎,能遮挡部分光线,还比较耐阴,适合室内养殖场景下的鳜鱼养殖池边布置,还能净化空气;文竹形态文雅,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噪音,而且相比常见的吊兰,它对光照要求更低,不太需要频繁调整光照条件;龟背竹叶子大,在南方,阳光强烈的露养场景下,能遮出大块阴影,减少强光对鳜鱼的刺激,而且它的叶片厚实,相比同样遮光效果的滴水观音更具安全性;琴叶榕叶子狭长像琴,它在北方的光照环境下比发财树更能适应弱光,在鳜鱼养殖池边起到柔和光线的作用;散尾葵枝叶较为松散,它能营造出比较柔和的光影,在南方的散养鳜鱼场景里,比如在有庭院的养殖环境下,散尾葵的存在能让鳜鱼感觉比较舒适。
一旦鳜鱼出现应激反应,恢复期的投喂策略就很关键。比如在湖南的一个小型家养鳜鱼池里,有个网友分享了他的做法。他发现鳜鱼应激后不爱吃普通鱼饲料。他就先观察了好几天,大概3天的样子,然后开始给鳜鱼投喂鲜活的小鱼。不过不是立刻大量喂食,而是从少量开始,每天喂食量大概是鳜鱼总体重的1%到2%,等鳜鱼慢慢适应后再逐步增加。这就是因为鳜鱼应激后肠胃消化能力变弱,像它原本可能每天能吃50克的饲料,应激后可能20克都吃不下,得慢慢恢复。在北方的一些养殖场,因为温度低,鳜鱼的肠胃蠕动更慢,所以恢复期的投喂频率可能会降到2到3天一次,而且饲料的选择上也不能像南方湿热地区那样随意,要更注重营养均衡和易消化性。
还有养殖场布局也会影响鳜鱼的生长状态。像四川有个大型的鳜鱼养殖场,它是在一个山谷里的平地上建的。养殖场主发现,鳜鱼在不同区域的生长状态不一样。靠近水源入口的地方,水质更新快,鳜鱼更有活力。而养殖池角落,水流慢,杂物容易堆积,鳜鱼就容易出现问题。他对养殖场进行了改造,在池塘里设置了一些导流装置,让水流动更均匀。而且他还在池塘边种了一些香蒲,香蒲不仅能吸收水中多余的养分,能让水质保持清澈,就像在广东的高密度鳜鱼养殖池里,清澈的水质能让鳜鱼的色泽更光亮,它还能为鳜鱼提供一定的藏身之处,减少鳜鱼的应激感。
鳜鱼的应激反应还和它的繁殖期有关。在我了解到的江苏的一个鳜鱼繁殖基地,他们在繁殖季节就会特别注意鳜鱼的应激。因为鳜鱼繁殖期比较特殊,大概是每年的5到7月,在这个时间段,一旦有外界干扰,比如突然的强光或者巨大的噪音,很容易影响鳜鱼的产卵和受精。所以他们在这个时期,把繁殖池周围的灯光调得很暗,而且限制人员走动,减少声音干扰。这就体现了地域差异对鳜鱼养殖的影响,在南方的一些地方,这个时间段温度已经比较高,他们还会用遮阳网来减弱强光刺激;而北方相对来说温度低一些,但日照时间短,他们要考虑补充适当的光照时长,确保鳜鱼繁殖期的正常生理状态。
在鳜鱼的日常养殖管理中,溶氧量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拿江西的一个家庭养殖场景来说吧。养殖户发现自己家鳜鱼有时候游在水面张口呼吸。他就查阅资料,才知道可能是溶氧量不足。他就给池塘增氧设备升级,之前是一台小功率的增氧泵,后来换成了大功率的而且增加了几个喷泉式增氧口。这期间还种植了水葫芦,水葫芦繁殖快,可以起到一定的遮光作用,降低水温,而且在死亡分解时能释放出一定量的氧气,和水中的水生植物配合起来,提高水体溶氧能力。和江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同,东北地区的养殖户在冬季,由于水体温度低,鳜鱼的新陈代谢慢,对溶氧量的需求不像南方那么高,但他们也要防止冰面封冻造成水体缺氧的情况,会采取破冰增氧等措施。
饲料的品质和种类对鳜鱼的生长和抗应激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广西的一些鳜鱼养殖场,那里气候温暖湿润,水产资源丰富。养殖户们会尝试不同的饲料来源,发现当把一些本地的鲜活小鱼虾和常规的商业饲料混合投喂时,鳜鱼的生长速度和抵抗力都有所提高。不过在新饲料引入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我有个朋友在福建尝试给鳜鱼换新饲料,一开始全换了,结果鳜鱼应激反应很大,后来他分5天逐步替换,鳜鱼才慢慢适应。在北方寒冷地区,饲料的适口性也需要特别考虑,因为低温下鳜鱼食欲下降,像在黑龙江的养殖场的鳜鱼,对含脂肪量稍高一点的饲料会更感兴趣,不过也要注意控制比例,不然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鳜鱼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预防也很关键。在湖北的一个养殖场,他们发现周围有一些养殖场的鳜鱼出现了细菌性疾病。他们就总结经验,在自己的养殖场增加了水质监测的频率,从原来的半个月一次改成每周一次。平时消毒也不能过于频繁,以免破坏水体中的有益菌群。像云南的养殖场,由于水质和气候的原因,他们发现每周用生石灰消毒一次,再配合少量的碘制剂,效果不错。而且在鳜鱼的恢复期,如果有鱼生病,投喂药饵也有讲究。比如江西的养殖户在治疗鳜鱼肠炎时,把土霉素碾碎,按照千分之一的比例混入饲料,在水温20度左右的季节,连续投喂3 - 5天,同时观察鳜鱼的采食情况和粪便状态。
鳜鱼在养殖过程中的生长速度也和多种因素有关。在河南的一些鳜鱼养殖场,养殖户们发现不同的养殖密度对鳜鱼生长影响很大。养殖密度过大,鳜鱼会互相拥挤,应激反应增强,生长速度变慢。他们慢慢调整养殖密度,从原来的每平方米养5条鱼,调整到每平方米3条鱼后,鳜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了。在海南的热带地区,由于水温常年较高,鳜鱼的新陈代谢快,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但同时也带来了水质变化快的挑战。海南的一些养殖户就会采用流水养殖的方式,保持水质的新鲜度。他们还会种植一些王莲之类的耐热水生植物,在阳光强烈时,降低水温,同时王莲的大叶子可以为鳜鱼遮挡强光,减少应激。
鳜鱼的捕捞时机也很有讲究。在河北的一个养殖场,养殖户发现如果在鳜鱼生长旺季就急于捕捞,鳜鱼容易受伤产生应激,后续的恢复就比较慢。他们通常在鳜鱼达到上市规格后,会提前一段时间减少投喂量,让鳜鱼的体力慢慢恢复。一般提前1 - 2周,在水温相对较低的清晨进行捕捞。在浙江的一个水产市场附近的养殖场,考虑到市场供应情况,他们也会根据往年的市场需求数据和价格波动,合理安排鳜鱼的捕捞时间和批次。比如,他们发现每年9月左右,鳜鱼的市场需求会稍微回升,就会在这个时间段前做好捕捞准备。
鳜鱼的养殖需要考虑的因素确实非常多。从地域差异到养殖环境,再到鳜鱼不同时期的需求,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养殖的成败。那我想问一下大家,在鳜鱼的养殖过程中,你觉得哪个环节是最不好把握的,又该从哪些方面去改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