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他名气大得很呐!
纺织大老板严欣祺股票被偷,价值上百万;就连隔壁老太太的雨伞掉了,都找他来帮忙。
大家都说他能行,有事儿找他准没错!
他,是中国推理小说界的“爸爸”。
说起“华人第一神探”,那可不是美国的李昌钰,也不是老爱问元芳咋个看的狄仁杰。
他叫霍桑,真名程小青。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程小青的人生故事。
[中国赞]关注“东东哥有货”,持续为你更新有趣、有料名人故事。
走到苏州望星桥北堍巷,就感觉不一样。风轻云淡的,是水光、人影荡漾的缘故,还是离苏州大学近,书卷香沉香浸染的缘故哦?
这巷子住过“华人第一神探”程小青,还有苏州孝子第一人的黄农。
说起黄农,那可真是孝顺得很。他姆妈病了六年,他一句怨言没得,还跟他婆娘金氏一起服侍。
他妈妈百年后,他哭得死去活来,差点跟他妈妈一起去了。
后来他想他爸爸,在外乡教书是不是也病了嘛,就隔三差五去看。
结果他爸爸真的病了,还病得不轻。
黄农就祷告啊、求神拜佛啊,愿意自己减寿给他爸爸增寿。
后来他爸爸病好了,他倒短寿了,三十多岁就走了。
现在孝子坊还在呢,就在望星桥东北堍,可以看到“孝全赤子性,节并太姑贞”的字样。
程小青定居苏州后,在这巷子里建了个宅子,有花有树的,安逸得很。
他还自称茧翁,写了一首《一剪梅》来记录他的生活:“桥畔幽居鋢水西,曲岸风微,小巷人稀……”
这种生活,简直就是家也怡怡,国也熙熙嘛!
程小青,这娃子原本是安徽人,为了躲兵祸,全家都搬到了上海。
他1893年在上海出生,但是生活并不好过哦。
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程小青虽然小时候就没得老爸了,但是他妈妈很爱他,硬是把他拉扯大,还攒钱送他去读私塾。
在那个年代,能识字就不错了,程小青算是走在了前头。
他妈妈还有远见,看这娃子喜欢画画,还有点天赋呢。
但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程小青16岁就去钟表店当学徒了。
不过他人小志向大,一有空就看书,特别是那些翻译过来的侦探小说,他最爱了。
但是,市面上的书太少了,更新也慢,程小青看得不过瘾,就决定自己去啃英文原著。
那个年代的英文原著,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但是程小青不怕困难,硬是凭着一股子毅力,把福尔摩斯系列的小说都给啃下来了。
程小青这娃儿,小时候在上海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看了好多国外的侦探小说,像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啥子物自朗、还有英国的柯南道尔的作品。
他特别喜欢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还因此受到了启发,开始写自己的侦探小说。
那时候他一边学艺,一边在夜校学英语。
为了学好英语,他还花大价钱买了个莎士比亚全集来读。
后来他还在学校找了个临时工作,既能挣钱又能跟美国老师学英语,真是一举两得!
程小青觉得市面上的翻译小说更新太慢,就自己动手翻译。
翻译多了,他心里就痒痒的,想写自己的小说。
于是他就写了部《霍桑探案集》,跟福尔摩斯很像,大家都说他是“中国的柯南道尔”。
他笔下的侦探霍桑,跟福尔摩斯一样厉害,会生物、化学、犯罪心灵学,还懂音乐和美术。
配角也差不多,只是把华生换成了包朗,苏格兰警场换成了上海警局,公寓的哈德森太太换成了女佣施桂。
程小青本来把侦探名字写成“霍森”,哪晓得排版工人手一滑,就变成了“霍桑”。
他觉得也莫得啥子大不了,就将就用了。
他笔下的霍桑,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私家侦探,聪明正直,眼睛毒得很,能从一点点线索中看出事情真相。
他写的霍桑探案系列小说,充满了上海的风情,读起来让人感觉历史就在眼前,社会真实得不得了。
后来,程小青觉得写小说还不过瘾,干脆自己办杂志!
《侦探世界》就是国内第一本推理杂志,可惜,那时候国家不太平,杂志只坚持了一年就停刊了。
但他没放弃,又去别的杂志做编辑写稿子,还开了个自己的推理专栏。
之后他又创办了《新侦探》杂志,可惜,那时候大家喜欢看的是“鸳鸯蝴蝶派”那种图个乐子的书,推理小说没啥人关注,杂志最后还是停刊了。
不过话说回来,程小青可是被誉为“中国推理之父”,他身后还有好多民国推理小说家呢。
程小青这娃儿,21岁就写了篇《灯光人影》,被上海《新闻报》副刊的小说征文大赛选起,读者们都喜欢得不得了。
后来啊,程小青跟周瘦鹃等人用文言翻译了《福尔摩斯探案集》,还写了好多自己的侦探小说,像《江南燕》、《珠项圈》啊这些,都有30多部了。
他的小说还被拍成电影,比如那个《江南燕》,就红得很。
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根据报刊上的凶案素材,写了《大树村血案》这些小说,后来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徐秋影案件》。
郑逸梅这个著名报人,都夸程小青是“毕生精力,尽瘁于此,也就成为侦探小说的巨擘”。
说实话,他写的那些侦探小说,确实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一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
早年,《霍桑探案》描摹了上海滩的都市风俗,从各色人等到社会怪象,啥都有。
霍桑这侦探,聪明得很,用科学的方法破案,让人佩服。
程小青说侦探小说是“化装的通俗科学教科书”,能启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新政权建立后,“反特”小说就简化了这些,只看重阶级斗争和敌我较量,那些丰富的社会面貌和人性剖析都被弱化了。
像程小青的《她为什么被杀》,本是哈尔滨的一个冤案,但在“反特”背景下,办案人员乱来,把单纯的刑事案件定性为“特务组织潜伏案”,害了好多人。
《她为什么被杀》这本书,就只是跟着错误的结论走,没科学分析,也没逻辑推理,以前的侦探小说精神都没了。
就这样,从“侦探”到“惊险”、“反特”,那些侦探小说的好东西都慢慢没了。
个人性被人民性取代,道德准则让位于阶级立场,民间正义服从于政权安危。
纯粹的侦探文类也走向消亡,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和现代性都被削弱了。
程小青认识女友黄含章后,两人恩爱得很,一起打拼生活。
因为上海生活压力大,他们搬到苏州,过得轻松多了。
程小青在苏州静心写作,作品发表在好多刊物上。
他的《江南燕》还被拍成电影,霍桑成了“中国侦探第一人”。
之后,程小青越写越顺手,名声也大振,还当了正式教员,创办了侦探文学杂志。
他加入文学团体,写各种文章,被赞为“中国柯南道尔”。
虽然有人批评他模仿福尔摩斯,但他的作品还是有创意的。
他采用“霍桑—包朗”模式,写了好多精彩的侦探小说。
程小青那阵子文学事业风生水起,过得相当滋润。
他的作品多得很,有七十四篇,两百多万字,好多都被拍成了电影。
朋友们都说,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侦探小说,成了这方面的佼佼者。
虽然他模仿了福尔摩斯的形式,但内容还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他认为“福尔摩斯—华生”模式是最佳模式,自己也采用了类似的主从搭档模式来写作。
程小青这个作家,写了好多侦探小说哦,像《江南燕》、《白衣怪》,这些都有30多部了,真是厉害得很!
他的故居呢,叫“茧庐”,在苏州望星桥那边儿,藏在一个窄巷子的深处。
那个巷子,只能容得下两三个人一起走,两边的墙都斑驳了,还长满了青苔。
故居的门上挂着个“茧庐”的匾额,看起来有点旧旧的。
原本资料上说的木门,现在已经变成了铁门,关得紧紧的,啥都看不到里面。
程小青在1917年从上海搬到苏州来,就开始专心写作了,他的霍桑探案集的大部分故事都是在这儿写出来的。
他红的时候,虽然过的是隐居生活,但那时候他的小院儿还没叫“茧庐”呢。
到了“文革”之前,他给自己家取名叫“茧庐”,想把自己关在家里,躲开外面的纷纷扰扰。
可惜啊,那会儿没人能逃过那场劫难,他也被打成了“反动文人”,心里头肯定不好受啊。
1976年,这位“侦探小说之父”就走了,他走的时候,他的那两位齐名的好友周瘦鹃和范烟桥,都已经先他一步离开了这个纷扰的世界。
程小青骑自行车办事,有次看电影出来车被偷了。
这事儿被报纸报道后,大家都笑他,说大侦探“霍桑”的车子都能被偷,真是滑稽。
程小青看了很冒火,又怕影响自己名声和书的销售,就决定亲自查案。
他在影院附近到处转,终于在一个修车铺找到了他的车挡泥板,顺藤摸瓜抓到小偷。
小偷本来还想狡辩,一听是“霍桑”才赶紧认错。
这事儿传出去后,还有人找他帮忙破案,他怕耽误写作就给推了。
《霍桑探案》这本书一出来,整个上海滩都轰动了,大家都说霍桑是“中国版的福尔摩斯”。
程小青在书里写,霍桑和包朗家在苏州葑门附近散步,看到田里新生秧苗、河边长满莼菜、农舍依溪而建、垂柳轻拂水面,登高望远还能看到灵岩山和天平山的美丽景色。
他们散步时还发现城墙有破损,砖石间竟然藏有珍珠,真是细心观察就能有发现啊!
【点评】程小青这奇人,1923年东吴大学附中聘他,他就在天赐庄附近造了“茧庐”。
他不仅是写小说的高手,还开了苏州第一家电影院。
范烟桥说他模仿柯南道尔,塑造了“中国福尔摩斯”霍桑。
他精力旺盛,写剧本、参加文学团体,还帮大老板找股票、隔壁阿奶找雨伞,简直是苏州城里的程尔摩斯!
如今,他的作品又成为IP热。
如果你有什么感言,可以在评论区理性留言!
码字不易,谢谢点赞收藏加关注转发!
免责声明:如图文有侵权,联系一月内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