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鲁国本不弱于齐国,到了春秋时期为何会被齐国压制

鸿鹄之志从国始 2024-05-03 04:43:05

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后曾将位于东海之滨的土地分封给齐、鲁两国。这就是今天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的最初由来。西周时期齐、鲁、卫、晋、燕作为实力最强的五个诸侯国被称为五大方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仍一直活跃于诸侯争霸的舞台上:无论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中皆有齐国的身影。相比之下鲁国最大的成功在于文化方面:鲁国是周文化的严格传承者,还孕育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

鲁国从诞生到灭亡在文化上一直是各大诸侯敬仰的对象,但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在国力上却始终只是一个二流国家。要知道鲁国在西周时期可是天下五大方伯之一。那时的鲁国真要论起来其实比齐国还略强。鲁国的始祖是周公旦,齐国的始祖是姜子牙。这两位都是西周最重要的开国功臣。因此齐国和鲁国在受封时政治地位就高于其他诸侯国,但比较起来鲁国的政治地位还要更高一些。

周公旦是周王室姬姓族人。姜子牙功劳再大毕竟还是外姓臣子。这种政治地位上的差异本身就构成了实力的一部分。鲁国根正苗红的出身本就是号令诸侯的一块金字招牌。即使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没落的鲁国仍能凭借这种出身优势在文化上获得其他诸侯的仰视。此外鲁国一开始的经济条件也优于齐国:位于海滨地区的齐、鲁都有丰富的盐、铁等资源,但鲁国受封的地区从一开始就是经济发达地区。

鲁国的都城曲阜是炎帝旧都、黄帝出生地、太昊之墟。在此前相当漫长的岁月里这里都是富庶之地。鲁国所在的这一区域土地肥沃非常利于发展农业!反观齐国受封的地区“地渴卤,少五谷而人民寡”。这一地区由于含碱量高导致农业生产条件不及鲁国。当然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扩张后土地增加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属于后话。由此可见鲁国在受封之初比齐国还略占优势,那么为何后来鲁国没能像齐国一样成为天下霸主呢?

其实早在齐、鲁建国之初双方的始祖周公旦和姜子牙就曾对两国命运做出准确预言。当时姜太公问周公旦:“何以治鲁?”周公回答:“尊尊而亲亲”。这也就是说鲁国将严格依照周礼重用亲戚。太公直接回复道:“如此则浸弱矣!”周公又问太公:“你怎么治齐?”太公回答:“举贤而上功”。此后齐国的用人政策果然遵循太公的思路只重贤能不拘血缘礼法。对比齐、鲁两国的用人政策会发现两者的重大差异。

鲁国所用的一直是自家的姬姓亲戚或尊奉周礼的儒者,而齐国这边军事家、政治局、说客、方士乃至鸡鸣狗盗之辈应有尽有。齐、鲁两国用人理念的差异也折射出双方的文化差异。齐国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鲁国文化则始终以周礼为尊。话说当年周公旦受封鲁国后仍长期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因此就让儿子伯禽去实际治理鲁国。伯禽就国后三年后才回来报告,而姜太公受封齐国后五个月就回镐京报告了。

周公问太公:“为何这么快就回来了?”太公答:“我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也”。齐、鲁两国受封之地原来都是人家东夷的地盘。东夷的习俗与中原华夏有所不同。姜太公受封后针对于此采取了入乡随俗因地制宜的策略。等到伯禽回京复命时周公又问:“为何这么晚才来?”伯禽回答说:“我要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才能来!”由此可见伯禽采取的策略是用周礼强行同化东夷风俗。周公闻言叹息:“看来今后鲁国少不可要北面事齐啦”。

周礼通过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严格要求从而树立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统治秩序。这在西周时期天下太平的局面下确实使国家避免了不必要的动乱,但到了春秋战争这样的大争之世周礼已成为束缚自己手脚的绳索。鲁国始终秉承周礼只重要亲戚贵族,而齐国用人却不看出身背景。在春秋战国这样的大争之世鲁国出现了人才断档,而且为数不多的人才也大多是像孔子这种偏重于文化成就。

反观齐国却拥有管仲、晏子等经世之才。齐国这些人才有一个典型的特征:他们大多在礼乐文化层面造诣不高,但却精通经济、军事、外交等实务。这恰恰与鲁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齐国几乎一切都是为适应在大争之世称霸的需求,而鲁国始终以坚守周礼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齐国做每一件事首先考虑能否使自己强大,鲁国每做一件事首先考虑是否符合周礼的要求。齐国一开始受封时的土地不及鲁国肥沃。

可齐国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国土开发利用政策:在适合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在适合种蔬菜瓜果的地方种蔬菜瓜果,在适合养蚕纺织的地方就养蚕,在适合放牧牛羊的地方就放牧......尤其是齐国还利用自己濒海的地理环境通渔盐之利发展工商业。地尽其利人尽其用使得齐国逐渐发展成为富甲一方、兵甲数万的强国。反观鲁国则始终坚守周礼重义轻利的要求。鲁国官员甚至把发展经济视为上不了台面的事。

整个西周时期齐国和鲁国一直互为最重要的友邻。春秋时代早期双方仍维持着盟友关系:当时齐、鲁、郑三国结成同盟共同压制宋、卫等国。可齐、鲁这样两个大国比邻而居本身就构成了竞争关系。双方在维持表面同盟关系的同时开始暗中斗法。双方的斗法首先聚焦于纪国。纪国与齐、鲁两国比起来只是一个小国。长期以来纪国在外交上追随鲁国而疏远齐国。纪国距离齐都临淄只有一百多里。

这比今天大城市的许多上班族上下班通勤的距离都要短。因此齐国视亲鲁的纪国为心腹之患。公元前693年齐襄公兴兵伐纪连下三城。3年后齐襄公派兵攻破纪国都城。为什么鲁国这时没保护自己的小弟纪国呢?原来早在齐襄公出兵伐纪的前一年把鲁桓公骗到齐国来杀了。鲁桓公死后继位的鲁庄公只有14岁根本来不及对齐国做出反应。齐国此番灭了纪国铲除了卧榻之侧的威胁进而为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齐襄公死后齐国发生了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的事件。鲁国在此事件中支持公子纠,但公子小白却最终夺得齐国君位。公子小白即位后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一上台就组织了对鲁国的反击。鲁国战败后被迫杀死公子纠、遣返管仲,但齐国还是发兵攻入鲁国境内。这时鲁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曹刿自告奋勇面见鲁庄公。曹刿一上场就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问鲁庄公:“鲁国有足以抵抗齐军的的兵力吗?”

鲁庄公老老实实回答道:“没有”。“鲁国有优良的武器装备吗?”“没有”。“鲁国有充足的粮食,并且有畅通的后勤保障把这些粮食送到前线吗?”鲁庄公的回答依然还是没有。“那么鲁国士兵有战胜敌人的信念和勇气吗?”“还是没有”。“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曹刿继续问:“那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开战那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于是鲁庄公命令鲁军严密防守但却按兵不动。齐军不明就里之下并未贸然进攻。过了一会儿齐军见鲁军依然毫无反应,于是再次击鼓进军。曹刿告诉鲁庄公:“再等等”。鲁军继续按兵不动,齐军也再次停下了进攻的步伐。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两军一番较量下来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时曹刿才说:“可以追击了”。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几个月后齐国又与宋国结盟攻鲁。这次鲁国击败了宋军,齐国见状主动退兵。齐桓公上台以来齐国在与鲁国的三次直接交战中并没能彻底压制对方。此后齐国将精力主要集中于内政。此时传统的井田制开始崩溃。齐国率先在农业方面推行按亩征税的改革。与此同时齐国在行政方面打破传统的国野制,转而推行县、乡、卒、邑四级管理体制加强中央集权。齐国的改革在春秋时代大大领先于其他诸侯国。

鲁国作为一个传统礼仪之邦是不会主动废除贵族经济体制的。鲁国直到公元前594年才开始推行“初税亩”。这比齐国管仲改革晚了几十年,而且鲁国的改革十分有限。齐国管仲改革初见成效后就对鲁国发动了一场经济战:当时鲁国的纺织技术发达。鲁国百姓平时除了种地还通过纺织来补贴家用。管仲让齐桓公带头穿鲁缟,还鼓励齐人都穿鲁缟。齐国商人开始大量进口鲁缟。如此一来鲁国纺织品的出口需求大量增加使得价格猛涨!

鲁国百姓见纺织有利可图就纷纷投身纺织业,反而逐渐荒废了农业生产。齐鲁之间的贸易关系逐渐变成:鲁人纺织出口给齐,然后从齐国进口粮食。管仲见时机已至就下令禁止再进口鲁缟,与此同时齐国出口的粮食价格大涨!齐人不穿鲁缟还没什么大不了的,可鲁国的老百姓总不能不吃饭吧?况且农业生产是有周期的,不是今天种地明天就收获呀!陷入粮荒的鲁国被迫高价从齐国进口粮食。管仲这招导致鲁国国力大减!

随着管仲改革的深入使得齐国的军事、经济实力迅速崛起。不过齐国这时并没主动进攻鲁国。公元前681年春齐桓公在北杏大会诸侯。这次会盟后齐国以遂国不参与会盟为由发兵灭遂。这个遂国也是鲁国的小弟之一。到这时鲁国自己也迫于齐国的强势而与齐国会盟。此后鲁国一度打算联合莒国共同反抗齐国。齐国得知后联合陈、宋一起攻打鲁国。此时双方实力差距已很大。鲁国终于不得不接受现实从此“北面事齐矣”。

0 阅读:13

鸿鹄之志从国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