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袭制度下的封建王朝时代,皇帝作为一个王朝的最高领导者,其选定的继承人,一般称之为太子,也就是储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从嬴政始称皇帝以来到末代帝王溥仪退位以来,先后出现了数十个王朝,数百个帝王,且不论乱世的割据王朝,且看大一统王朝,汉代武帝时期有太子刘据的巫蛊之乱,隋朝有隋文帝杨坚的离奇死亡事件,大唐帝国唐太宗时期太子李承乾之乱等事件,元朝的帝位传承更是混乱有南坡之变等等事件,清朝时期康熙尚且有有皇太子胤礽的三废三立事件。
几个大一统王朝的帝位传承,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以宋明两朝来说比较平稳,几乎不存在太子谋逆、皇帝行废立的事件出现,两宋存续319年,明朝276年,都是长时间统治时间的辉煌王朝,这背后肯定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么,皇帝与太子两方博弈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权谋之变?朋友们好,今天咱们继续用中国视角解读世界历史,本文由青衫弹史独家原创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喜欢的朋友,麻烦动动小手指,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谢谢~
大明风华:明朝三代帝王群像
01 太子之乱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引发朝堂动荡的太子之乱。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这一年他16岁。然而直到公元前128年,汉武帝方才得到第一个儿子刘据,汉武帝的帝位稳固,欣喜若狂的汉武帝当年册封了生下长子的卫子夫为皇后,六年之后待长子刘据度过最危险的童年时期,立刻被汉武帝立为皇太子。作为汉武帝的嫡长子从小受到了严格的皇家教育,可以说的是,在长子刘据的身上,汉武帝寄托了太多的心血。
那么, 汉武帝和他曾经最信任最宠爱的长子之间又是如何走向决裂,最终兵戎相见的呢?
刘据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因兵变被废的封建王朝皇太子,汉武帝晚年时期迷信长生之术,宠信方士。巫蛊之祸爆发之时,武帝命宠臣江充调查,江充采取刑讯逼供、栽赃陷害等方式将案件做大,后构陷太子有不臣之心,引发汉武帝疑心。
因为汉武帝长期居于甘泉宫,太子刘据根本无法亲身解释,为求自保矫诏起兵,调动长乐宫士兵,杀死江充等人,结果遭到武帝的镇压。最终刘据兵败逃亡,为了不被抓捕而选择了自尽。
武帝
无独有偶,作为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同样遭受到与汉武帝一样的难题,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是唐太宗与相濡以沫的长孙皇后所剩的嫡长子,李承乾从小聪颖仁厚,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储君,深受李世民的喜爱,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成为唐帝国皇帝,同一年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由此可见唐太宗的喜爱。
然而,这一份父子之爱并未持久,随着李世民膝下各皇子的长大成人,李世民将这份宠爱转移到四子李泰身上,太子李承乾性情开始变得暴躁阴狠,史载李承乾甚至试图暗杀对自己地位产生威胁的弟弟,然而失败了,最终在这种惶惶不安中李承乾选择了起兵逼宫,打算直接抢夺皇位,永久扫除后患。最终太子李承乾被皇帝李世民轻松镇压,最终太子李承乾被流放黔州,抑郁而终。
唐宗
除此之外,还有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宋文帝的嫡长子也是太子最终也选择了起兵谋反,刘劭成功发动了宫廷政变,杀父夺位,最终也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仅仅当了三个月的皇帝便受到武陵王刘骏的讨伐而兵败身亡,结束了其短暂的统治。
唐中宗李显之子节愍太子李重俊因唐中宗宠信韦皇后,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双重压力下,于公元707年联合左金吾大将军李千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以及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率左右羽林军及千骑三百余人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武崇训等人后,率兵自肃章门杀入皇宫。然而由于部分官兵的临阵倒戈,兵变最终失败,李重俊出逃途中被左右亲信所杀。
西夏景宗李元昊的嫡次子李宁令哥选定的太子妃没移氏因为太过漂亮被其父亲李元昊所夺,父子生隙,后来李元昊因爱屋及乌想要改立太子,李宁令哥地位受到威胁,趁势起兵夺权。
近一点的还有清朝的康熙皇帝因为太子胤礽窥伺营帐就上演了一场三废三立的闹剧,如此种种,皇帝与太子之间父子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兵戎相见的例子在史书上比比皆是,不论是大一统的中原王朝,或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
别争了,我才是世界第一
02 皇权之争都说大帝手下太子难当,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哪一个不是雄才大略,即使不是大帝,当然掌控欲比较强的皇帝,都忌讳太子的权力超过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强化皇权,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由此而来,皇帝和太子这对全天下最尊贵的父子之间,君父君父,却没有父子之情,只剩下君臣之间赤裸裸地争权夺利。
然而这种现象却在明朝,特别是明朝初期显得特别不正常,要知道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棣父子俩哪一个不是雄才伟略的大帝,洪武大帝、永乐大帝的名声传颂至今。按照历史规律来说,他们的太子应该也很不好当,一个不小心,被逼着谋反,最终落得个如同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和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那样的下场,然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
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山河月明》等影视剧的热映,广大关中朋友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皇室家庭,少了清宫剧那般后宫的勾心斗角,多了民间家庭之间的冷暖温情,不再只有权力斗争,还有父子亲情,爷孙之乐。高高在上的皇权之下也有深入人间的温情脉脉。
一家子
《山河月明》让我们见识了史上地位最稳固的太子,《大明风华》让我们见证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最终他们与在位皇帝之间的相处也并没有以悲剧结束,算的上是善始善终吧。
那么,问题来了,都是在大帝手下当太子,为什么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就要谋反,最终被废黜被流放,凭啥你明朝的太子在洪武大帝、永乐大帝两任大帝手下当太子,却能稳稳当当?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呢?
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首先第一点,太子班底与朝廷班底。封建王朝时代,当太子长大成年之后,便开始开府建衙,组建自己的班底,最典型的是唐朝初建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班底,李建成手下文臣有魏征、王珪、韦挺,武将有罗艺、薛万彻、冯立等人,李世民手下文臣有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武将有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等人。
这些人与朝廷要员配置并不完全重合,可以说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家臣家将,相反的是,明朝太子的班底,你看看开国皇帝朱元璋给他选定的继承人,太子朱标都配备了怎样的豪华阵容。
太子朱标
朱标的启蒙老师是被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李善长任太子少师,徐达任太子少傅,常遇春任太子少保,冯胜任右詹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任同知詹事院,赵庸、王溥任副詹事,杨宪任詹事丞,傅瓛任詹事,同康茂才、张兴祖任左右率府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任府事,吴桢、耿炳文任左右率府副使,邓愈、汤和兼谕德,刘伯温、章溢任赞善大夫,文原吉、范显祖任太子宾客。
辅佐朱标的能臣其实就是朱元璋自身的文武班底,阵容堪称豪华。可以说,从明朝建国之初开始,太子潜邸大臣与朝廷文武班底就是重合的。这样的好处在于,太子即位后很轻松地便能掌控朝政,帝位传承不会出现动荡,当然若是一个皇帝想要废黜太子,付出的代价就很惨痛了,几乎要将朝堂清扫一空才行,没有哪个皇帝能够承受这样的代价。当然坏处也明显,太子无法被废,国家命运被系于一人,太子若能够接受良好的皇家教育尚且保持国家平稳运行,一旦如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因为皇帝不喜或是父亲无权,无法接受良好教育,也就无力掌控朝局,国家不可挽救地衰败下去。
所以,有明一朝276年的历史中,没有谋反被废黜的太子,只有病逝和登基的太子!这种皇帝班底与太子班底重合的现象也是历朝历代所罕见的。
大明风华:仁宣父子
其二,文官势力的崛起。从北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随着科举制的成熟,文官集团取代武将势力成为朝廷政权的主要力量,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斗争成为权力场上的主要角力点,然而文官势力本身并无滔天的权势,形成既依附于皇权,又与皇权斗争的状态,文官势力本质上会维护皇权的权威性,同时也在挑战着皇权的权威性,这种矛盾的特性加上儒家传统的尊君忠君思想,使得文官势力天然会维护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平衡,在文官内部晋升有序的情况不会产生改朝换代之举。
当然这一点,也与文官势力手中无兵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三,明朝皇室子嗣稀少并且皇帝有着痴情的基因。另外一点也值得注意,明朝皇室子嗣一向稀少,甚至出现孝宗独子、武宗绝嗣的情况出现,所以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父子之情就显得尤为珍贵,抛去君臣之别,多了父子亲情。还有明朝的皇帝虽说各个奇葩,但是这其中痴情种子却也不少,虽有好色如隆庆、寡情如嘉靖,但也有朱元璋与马氏、朱棣与徐氏的相濡以沫,朱高炽与张氏、英宗与钱皇后的敬重,宣宗与孙皇后、成化与万贵妃、万历与郑贵妃的专宠一世,更有孝宗与张皇后这样一生一世一代人的传奇!后宫少了几分勾心斗角,皇帝与太子之间也就少了诸多不必要的误会。
大明风华:朱瞻基与孙若微
都是在大帝手下当太子,汉武巫蛊之祸,唐宗太子谋反,康熙三废太子,明朝太子却能善终,我想原因大概如此吧,或许还有更多,欢迎小伙伴们评论区讨论哦~
本文由青衫弹史原创,全文3600字,创作不易,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感谢您的阅读,未得允许,不得转载,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荣幸~
点赞收藏、关注赞赏,鞠躬感谢!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