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影迷开启观影之旅、努力提升阅片量的征程中,豆瓣电影 Top250 无疑是一份极具权威性与参考价值的片单。而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在这份榜单上位列第七,其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之高,足以跻身 “人生必看十部电影” 之列。
如今,这部诞生 30 年的经典之作首次正式登陆内地银幕,且是以 4K 修复导演剪辑版的姿态呈现,这对于广大影迷而言,无疑是一场翘首以盼的盛事,是一次能够在大银幕上重温伟大电影的珍贵契机。
高瘦的莱昂戴着绒帽和墨镜,酷酷的波特曼抱着“银皇后”盆栽的画面,成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场景,一种属于20世纪末的文化符号,被后来者不断模仿、致敬。
周星驰在《回魂夜》中就戏仿了莱昂的造型。
《孤胆特工》《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片复刻了“萝莉大叔”的人物关系。
开心麻花也曾把片名定为《这个杀手不太冷静》。
《这个杀手不太冷》本次中国内地重映是133分钟的4K修复导演剪辑版,比30年前的版本多了23分钟,不仅画质更清晰,还补充了不少影迷没看过的“莱昂与马蒂尔达的情感互动,传授杀手知识”等段落。
对于那些尚未观看过的幸运儿来说,他们即将在电影院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之旅;而对于大多数已经领略过其风采的观众,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人物的神态,都早已深深烙印在心中,那种观影时的深切感受,是任何言语都难以企及的。
故而,我选择抛开客观的分析套路,从个人的观影感悟出发,探寻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留下的最深印记。
01和众多影迷一样,初次观影后的多年时光里,尽管未曾再次重温,但电影中的两位主角 —— 杀手里昂和少女玛蒂尔达的形象却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或许正是伟大电影与优秀电影的分水岭。
优秀的电影,或许能让我们记住精彩绝伦的故事与情节;而伟大的电影,即便岁月流转,情节渐次模糊,可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却如远方的挚友,长久地驻留在记忆深处,永不褪色。
里昂,这个身份为杀手的角色,充满了矛盾与反差。
他从事着最为残酷冷血的职业,作为 “清道夫”,他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杀人于无形,如暗夜中的死神。然而,在他冷酷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异常单纯的心。
他钟情于牛奶,生活自律有序,寡言少语的他甚至略显木讷。他对那盆绿植的热爱超乎常人想象,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将其救回,只因那是他在这世间唯一的朋友。
这样一个集冷酷与单纯于一身的人物,看似违背常理,却在吕克・贝松的镜头下显得如此真实可信。
少女玛蒂尔达同样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性格反差。一方面,她纯真无邪,即便生长在不幸的家庭环境中,依然对生活满怀热忱,内心深处保留着对他人的善良与真诚;另一方面,她又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果敢。
为了给弟弟报仇,她毅然决然地渴望成为一名职业杀手,为了求得里昂的训练,她可以毫不犹豫地对着街头开枪。这种反差极大的性格特征集中于一个年仅 12 岁的少女身上,不禁让人对其合理性产生质疑。
对于一般创作者而言,塑造这样两个看似 “难以置信” 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内心难免会充满疑虑。但吕克・贝松却宛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将这些反差极大的性格特质巧妙地融合于同一人物身上,并且以其卓越的叙事能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让观众深信不疑,仿佛这样的人物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存在着。
为何如此矛盾的人物能够如此深入人心?
吕克・贝松的一段话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这是关于两个小孩的故事,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在他们心里,他们都是 12 岁,他们都感到失落而他们深爱彼此。”
原来,这部电影本质上讲述的是两个拥有 12 岁灵魂的人,在复杂成人世界中的相互取暖与救赎之旅。
剥去杀手的外衣,笨拙的里昂恰似一个单纯的 12 岁少年。他不擅长人际交往,只能通过不断重复来掌握技能,只不过他所掌握的技能是杀人罢了。
而玛蒂尔达超越年龄的成熟则源于她那糟糕的家庭环境。暴力的父亲与冷漠的后妈,迫使她迅速成长,外表看似坚强独立,可内心深处依旧是那个渴望家庭温暖与关爱的 12 岁少女。
因此,他们的相遇,实则是一个饱经生活磨难的 12 岁少女与一个灵魂停留在 12 岁、不知如何应对世界的大叔之间的邂逅。当玛蒂尔达问道:“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里昂回答:“总是如此。” 这不仅是他对玛蒂尔达的坦诚回应,更是他对自己 12 岁时内心疑问的一种追溯。
曾经以为长大就能摆脱痛苦的他,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才明白,大人的谎言终究被现实击碎。
吕克・贝松的话语中还有一个关键之处:“他们都感到失落而他们深爱彼此。”
但这里的爱,究竟是不是爱情呢?其实不然。
尽管玛蒂尔达曾对里昂表白:“我想我可能爱上你了。”
但里昂的反问:“你从未谈过恋爱,你怎么知道?”
以及玛蒂尔达所说的 “我感受到了。遇见你之前,我的胃一直痛。自从遇见你,我的胃再也不疼了。” 都暗示着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两个 12 岁灵魂的相互治愈与救赎。
里昂给予了玛蒂尔达保护与照料,让她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亲情温暖;而玛蒂尔达的出现则如同一束光照进了里昂封闭的内心世界。在遇到玛蒂尔达之前,里昂孤独无依,没有朋友,多年来只能在沙发上半睡半醒,身旁放着枪以随时应对危险。但玛蒂尔达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她关心他,教他写字,教会他如何去关爱他人。里昂自己也曾感慨:“你让我尝到了生活的滋味。我想要快乐。想睡在床上,想有自己的根。” 这个如盆栽般无根且情感淡漠的人,终于在玛蒂尔达的影响下,打开了心扉,拥有了真正的情感。
02然而,对于一名职业杀手而言,情感的滋生或许意味着致命的弱点。
这种情感与理性的冲突,构成了电影最后扣人心弦的悬念。虽然看过电影的人都知晓结局,但对于里昂来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当那如人生希望般的光芒闪耀之时,他才真正地体验到了活着的意义。那个总是戴着墨镜的他,想必也在那一刻,看到了生活的五彩斑斓。
除了两位主角,加里・奥德曼饰演的反派斯坦斯菲尔德也为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这是一个极具反差感的人物形象。
他身为缉毒警察,却如黑社会头目般恶霸横行;他杀人不眨眼,是个令人胆寒的恶魔,却又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是个理解莫扎特、热爱贝多芬,甚至会向谋杀对象推荐勋伯格的音乐发烧友。这种矛盾的性格特质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而加里・奥德曼更是凭借其精湛的演技,赋予了这个角色一种令人恐惧的 “癫感”。
每次作恶前,他吞下药丸、仰头转身的动作,以及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与不可预测的发疯状态,都使其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童年阴影。
这一方面得益于演员出色的表演,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吕克・贝松精湛的电影语言的加持。电影中激昂的古典音乐与暴行相伴,不同视角的镜头切换以及暴风雨来临前的可怕平静,都将紧张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这也正是即便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仍值得再次走进影院的原因。
那些精彩绝伦的配乐、精心设计的画面调度以及演员脸上细腻入微的表情,在小屏幕上观看与在电影院大银幕所带来的视听体验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更何况此次 4K 修复导演剪辑版还在画质、色彩与细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与还原。
能够在 30 年后走进影院,亲身感受这部影史上的伟大作品的魅力,对于每一位热爱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无上的幸福。
03回顾 1994 年,这个被称为 “上帝最想看电影的那一年”,国外涌现出了《这个杀手不太冷》《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低俗小说》等影史留名的佳作,国内也诞生了《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重庆森林》《饮食男女》《背靠背,脸对脸》等至今仍熠熠生辉的经典。
然而,此后的 30 年里,我们却再也未能目睹如此群星闪耀的电影盛景。
尤其是近年来,电影这一艺术形式逐渐式微。
其原因不仅仅在于新媒体的冲击,更在于电影本身逐渐偏离了艺术的纯粹性。如今的电影与资本、流量、噱头、炒作等词汇紧密相连,电影的艺术性似乎在市场的精打细算下退居其次,与观众之间那曾经深厚的情感纽带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
那些曾经在银幕上散发着真实力量、触动人心的作品,正逐渐被套路化的剧情与诈骗式的营销所取代,其原本能够打动人心的情感内核也渐渐失去了光芒。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回顾像《这个杀手不太冷》这样的电影史上的巅峰之作,重新探寻电影的初心。
重拾那份不被浮躁所扰的真挚情感,再次领略电影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 那种能够穿越时空、直抵灵魂深处的力量。
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找回电影给予我们的那份宁静与感动,让经典的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