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他早年出家为僧,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时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贾岛的诗风以清苦寒瘦著称,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情感。
滕校书使院小池 中唐 · 贾岛
小池谁见凿时初,走水南来十里馀。
楼上日斜吹暮角,院中人出锁游鱼。
“小池谁见凿时初,走水南来十里馀”: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一个小池,以及它的水源。诗人询问,谁曾见过这个小池最初被凿开的时候?接着,他观察到清澈的流水从南边流来,距离此地已有十余里之遥。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小池的自然之美,还营造出一种水源丰沛、自然生长的意境。
“楼上日斜吹暮角,院中人出锁游鱼”:视角转换至高楼之上,诗人看到夕阳西下,此时远处传来了悠扬的箫声(暮角通常指黄昏时分的号角声,这里可能是诗人的艺术处理,用以增添画面的悠远感)。接着,他注意到院子里有人走出,正在戏耍着被捕捉到的游鱼。这一场景不仅描绘了庭院内的生活情趣,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喜爱。
贾岛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如本诗中对小池、流水、夕阳、暮角的描写,都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贾岛的诗风以凝练著称,本诗四句二十八字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
访鉴玄师侄 中唐 · 贾岛
维摩青石讲初休,缘访亲宗到普州。
我有军持凭弟子,岳阳溪里汲寒流。
“维摩青石讲初休”,此句以“维摩青石讲初休”开篇,维摩青石可能指的是某种与佛教相关的讲经或修行场所,而“讲初休”则意味着讲经或修行活动刚刚结束。这样的开头为全诗设定了一个宁静而庄重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接下来的行动——访友。
“缘访亲宗到普州”,诗人直言自己因为要拜访亲戚或同门师兄弟(亲宗在此处可能指两者之一或兼有),所以来到了普州。普州,作为地名,为整首诗提供了具体的空间背景,也展现了诗人不远千里寻访的诚意与决心。
“我有军持凭弟子”,军持,又称净瓶,是佛教徒用以盛水供佛或自用的器具。此处诗人说自己带着军持,并依靠弟子(可能是指鉴玄师侄的弟子或自己的随行者)的帮助。这一细节既体现了诗人的僧人身份或佛教信仰,也展现了师徒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扶持。
“岳阳溪里汲寒流”,诗人最后提到自己在岳阳溪里汲取了寒流之水。这一画面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清凉。同时,岳阳溪作为地名,与普州相呼应,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空间层次。
夜坐 中唐 · 贾岛
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
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
“蟋蟀渐多秋不浅”,开篇即点明时节为深秋,通过蟋蟀的叫声逐渐增多来暗示秋天的深入。蟋蟀在秋天的鸣叫,往往被视为季节更迭的象征,也增添了秋夜的静谧与深邃感。
“蟾蜍已没夜应深”,蟾蜍在中国文化中常与月亮相联系,但此处“已没”可能指的是蟾蜍(或蟾光,即月光)的隐没,暗示夜晚已经深沉,月光不再明亮可见。这一景象进一步加深了秋夜的静谧与神秘感。
“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这两句诗将视角从外界的自然景象转向诗人自身的内心世界。“三更”指的是夜晚最深沉的时刻,“两鬓几枝雪”则是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头发斑白的形象描绘,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一念双峰四祖心”则表达了诗人在深夜静坐时的禅定与哲思。这里的“双峰”可能指具体的山峰,也可能象征着精神上的高峰或追求;“四祖”则可能是指佛教或道教中的高僧、真人,代表着精神上的导师或追求的目标。诗人在一念之间,心灵得以超脱尘世,达到一种与自然合一、与先贤相通的境界。
送别 中唐 · 贾岛
门外便伸千里别,无车不得到河梁。
高楼直上百馀尺,今日为君南望长。
“门外便伸千里别”这句诗直接点明了送别的主题,表达了离别之情的深远和沉重。门外一别,便是千里之遥,形象地描绘了离别后双方将面临的遥远距离和难以再见的无奈。
“无车不得到河梁”河梁,通常指桥梁或河边,这里可能指的是送别之地。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艰难,暗示了送别者想要跟随远行者,但无奈没有车辆可以到达河梁,只能目送其远去。
“高楼直上百馀尺”诗人转而描写高楼,高楼直上百余尺,既展现了建筑物的雄伟,也暗示了送别者所处的位置。从高楼之上远望,视野更加开阔,但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远行者离去的背影,增加了离别的哀愁。
“今日为君南望长”这句诗直接表达了送别者的深情厚谊和不舍之情。今日为你南望,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思念。长字不仅指目光所及的距离之长,更指送别者心中对远行者的思念之情之深、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