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女士家里经常上演一场“小战斗”。
她的一岁多的儿子明明,在午饭时间开始不愿意乖乖坐在高椅子上吃饭。
李女士耐心劝哄,被明明打了一个响亮的哭闹回绝。
明明的哭声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在地上打滚,情绪激烈得让李女士手足无措。
她心里纳闷:“明明刚满一岁,怎么脾气突然变这么大?”
其实,许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孩子过了一岁,似乎突然变得不再那么听话,动不动就发脾气。
儿科医院的医生们发现,这种现象在1-3岁的宝宝中很普遍,而80%的原因都和家长在带娃时踩了“坑”有关。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有哪些“坑”,以及如何避免。
当宝宝刚出生时,都会用哭声来表达需求,这让家长非常关心和回应。
但过了一岁,宝宝开始有自己的小想法,虽然语言表达还不怎么流利,但已经知道用哭闹来“拿捏”大人了。
有些家长看见孩子哭得伤心,就心软了,总是顺着孩子的意。
“想吃糖马上给”、“想摸危险的东西也不管”、“在外面一闹就赶紧妥协”。
时间久了,孩子就学会了“只要哭闹,爸妈就会依着我”的套路,用情绪来控制大人。
如何避免这个“坑”?
家长需要保持冷静。
比如,当孩子非要摸危险的热水杯,可以先不急着说教或妥协,而是把他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比如拿他喜欢的玩具哄哄他。
要是哭闹继续,可以带他到安静的地方陪着他,但不要理他,等他情绪稳定后再讲道理。
时间久了,孩子知道哭闹没有用,自然就会减少闹情绪的频次。
“冷处理”不能光靠忽视:关注孩子的需求有些家长听说“冷处理”方法,便简单地认为只要不理孩子的哭闹就行。
其实,这样做很容易忽视宝宝的内心需求。
有时候,孩子发脾气不仅仅是因为想要某个东西,而是因为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安全感。
比如妈妈加班回来后没陪孩子玩,孩子摔玩具发脾气,如果这时家长只顾着玩手机,随便说句“别闹了”,孩子会觉得被忽视,情绪更激烈。
正确的“冷处理”应该是关注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因为被忽视发脾气时,家长应该放下手里的事,蹲下来与孩子平视,抱抱他或者拍拍他,让他感受到关心。
问问他:“是不是想让妈妈陪你玩呀?”或者观察他的行为,看看是不是饿了、困了或哪里不舒服,帮他把需求表达出来。
每天抽出30分钟专门陪孩子玩,这会让孩子知道家长的关注一直都在。
避免过度限制:让孩子自由探索一岁左右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索和尝试各种新事物。
翻抽屉、扔东西、自己吃饭,都是他们的探索方式。
但很多家长担心危险或者麻烦,总是制止孩子:“不许碰!”、“你太小,做不了!”这样一来,孩子的探索欲望被打压,心里会觉得特别挫败,更容易发脾气。
此外,还有些家长看孩子发脾气,就急着吼或打骂,这样反而让孩子情绪更不好。
如何给予孩子足够的探索空间呢?
家长可以提前把家中危险的物品收起来,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环境。
比如,允许孩子玩厨房抽屉里的塑料碗,但是告知他刀具不可碰;孩子自己吃饭吃得满地都是,可以先夸夸他“宝宝自己吃饭真棒”,然后慢慢教他收拾。
孩子因为做不好事情发脾气时,应该先肯定他的努力,随后与他一起尝试,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这样因为挫败感引发的脾气也会减少。
和孩子一起成长:科学应对发脾气其实,孩子发脾气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他们在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适应规则和管理情绪。
家长作为孩子情绪的“稳定器”,需要多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
当孩子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每天发作超过5次,甚至有自伤行为或不吃饭,应该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或儿童心理专家,确定是否因身体不适或其他心理问题所致。
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会温和又坚定地面对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和尊重。
随着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自控力逐渐增强,发脾气的情况也会慢慢减少。
孩子的情绪管理也像建设自己的情感世界。
带娃就像一场修行,比起纠正孩子脾气,家长更需要学会温和、坚定地面对问题。
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那些情绪上的小风暴,最终会成为成长的助力。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耐心与科学引导。
与其快速处理解决孩子的脾气,家长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和他们一起度过这个充满探索和感受的阶段。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小世界,家长的用心陪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石。
孵化每一个幸福的家庭,从理解和尊重孩子开始。
让我们一起关注宝宝的情绪管理,成为孩子情绪的“稳定器”,用爱和科学方法陪伴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