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牛犇:妻子逝世后,儿子把他送敬老院,如今89岁过的怎样

坊闻 2024-12-04 14:11:13

文|东方不败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这句话用来描述牛犇再恰当不过。

演了一辈子“小人物”的他,一直在给别人作配。

就这样坚持了一生的他,用努力感动了中国。

然而为何妻子逝世后,儿子却将他送进了敬老院?

如今89岁的牛犇,过得到底怎样?

01

俗话说:小火靠捧,大火靠命。

娱乐圈中很多明星拥有可以爆火的资源。

但偏偏,总是与“大红大紫”有着触不可及的距离。

而在娱乐圈中,还有这样一类演员的存在。

他们的名字从来不是“如雷贯耳”,甚至没演过什么主角。

这样的地位与“大火”更是隔着“十万八千里”。

但偏偏,他们却成了观众心中的“大演员”。

一生演过无数个小角色的牛犇,便是这类演员的代表人物。

显赫的出身、惊艳的颜值,这些在他身上通通不复存在。

他唯一拥有的,便是一颗对表演充满热爱、并为之奋斗的心。

但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将此当作“目标”的牛犇,早已不知甩了别人几条街!

牛犇在演艺生涯中收获了众多令人瞩目的奖项荣誉。

他先后三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三次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展现了其在表演领域的卓越成就。

牛犇凭借出色的演技和敬业精神,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这个奖项是对他长达数十年演艺生涯的高度认可。

也是对他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褒奖。

2024 年,牛犇荣获 “感动中国 2023 年度人物” 荣誉。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感动了无数观众。

从 11 岁踏入演艺界开始,牛犇就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表达对表演的热爱。

在一个个小角色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他的表演赋予了角色生命,带给人间无数的笑声和感动。

人们或许会忽略他的名字,但一定会记住他所塑造的那些生动鲜活的生活形象。

而对牛犇来说,能走上演艺道路更是他生命中唯一亮起的那道光。

02

牛犇儿时命运多舛,父母双双离世,只能依靠哥哥接济维持生活。

哥哥在北平中电三厂当司机,这个工作环境为牛犇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中电三厂后院住着许多演员,哥哥经常开车接送他们,牛犇因此有了很多接触演员的机会。

他从小就勤快机灵,主动帮忙打杂、跑腿送信,甚至照顾演员的小孩。

在导演谢添谈恋爱时,他还常常给导演的自行车打气,深受大家喜爱。

11 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牛犇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表演机会。

彼时三厂筹拍电影《圣城记》,需要一个小演员演村童。

谢添导演把他介绍给了《圣城记》的导演沈浮。

沈浮导演见到牛犇后非常喜欢,直接定下由他来演这个小村童。

就这样,牛犇以 “小牛子” 一角开启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然而在最初拍摄时,牛犇也一度遇到了“拦路虎”。

由于年龄幼小且毫无表演经验,牛犇在拍摄过程中一度无法进入状态。

尤其是在需要哭戏的场景,多次拍摄都未能通过。

但他没有放弃,最终因谢添的一记巴掌而委屈地留下了眼泪。

勉强完成了镜头,从而逐渐找到了表演的感觉。

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村童角色,牛犇依然全身心地投入。

他认真琢磨 “小牛子” 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特点,努力展现出角色的纯真与质朴。

使 “小牛子” 这个角色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记住了这个可爱又质朴的村童形象。

此后,牛犇在众多电影中扮演小角色。

尽管角色不大,甚至有些没有全名,但他始终认真琢磨,演好每一个角色。

在演艺之路上,他不断积累经验,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03

1948 年,在白杨的推荐下,牛犇前往香港。

出演了由袁俊执导的剧情片《火葬》以及电影《清宫秘史》。

在香港的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了不同的电影制作风格和表演理念。

为他日后的表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对表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后,牛犇在这条道路上“策马奔腾”。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牛犇参演了多部电影。

诸如《龙须沟》《沙漠里的战斗》《英雄小八路》《球迷》等。

尽管在这些影片中他扮演的大多是小角色,但他始终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

无论是勇敢的小战士,还是热情的球迷。

牛犇都能通过细腻的表演让这些小角色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1982 年,牛犇迎来了自己演艺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参演了由谢晋导演的剧情电影《牧马人》,在剧中饰演郭谝子一角。

牛犇凭借出色的表演,将郭谝子这个热情幽默、善良朴实的牧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也凭借此角一举获得了第三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和第六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这两个重要奖项是对他多年来演艺生涯的高度认可。

此后的又一个十年,牛犇继续在“小演员”这条路上孜孜不倦。

2002 年,他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这是他首次登上春晚。

他的出现为春晚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光彩,也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这位优秀的演员。

近年来,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每一部都是获奖无数。

2012年,77岁的牛犇出演都市爱情喜剧《先结婚后恋爱》,饰演乔父。

在拍摄这部剧时,当他听说制片人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想给他改轻戏码后。

他立即找到制片人表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坚持按原戏份拍完全剧。

可以说,牛犇在演艺生涯中收获了众多令人瞩目的奖项荣誉。

然而在生活中,一把年纪的他为何沦落到住敬老院?

这一切,都要从他的初恋妻子说起。

04

19 岁时,牛犇与王惠玲在乒乓球馆因乒乓球相识。

牛犇对王惠玲一见钟情,便常去球馆找她切磋球艺,并故意输给她以逗她开心。

二人由此逐渐熟悉,互生好感,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

当时牛犇只是一个收入微薄的小演员,而王惠玲家庭条件较好。

但她并不嫌弃牛犇,二人不顾生活条件的差距和他人的眼光,毅然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王惠玲秉承勤俭持家的理念,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全力支持牛犇的演艺事业,让他能够毫无顾忌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在特殊年代,牛犇的收入减少,为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放下演员身份参加劳动。

生活艰难,但王惠玲始终不离不弃,与他共患难。

他们还在这期间生下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随父姓张,另一个随母姓王。

在那个年代,这一做法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但牛犇以此证明了对妻子的爱。

后来牛犇的演艺事业迎来春天,塑造了众多经典配角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演员。

虽然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二人依旧保持节俭习惯,并将钱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牛犇一直感激妻子的付出,想好好照顾她。

然而妻子却因病去世,这让牛犇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常常睹物思人。

妻子离世后,牛犇便被儿子送进了养老院,这一举措引发了网友的广泛争议。

在很多人看来,将年迈的父亲送进养老院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然而外人却不知,这一切都是牛犇自己要求的,儿子们只是“听话照做”。

05

牛犇认为,儿子有自己的事业,肩上责任重大。

他不愿意轻易侵占孩子们的时间,给他们添麻烦。

住在养老院,并不影响亲情。

他强调不能将孩子锁在自己身边,孩子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目前居住在养老公寓的牛犇,精神状态极佳。

他直言自己在养老院生活得很开心,这里有各类设施,能够满足他的日常生活需求。

养老公寓里有服务员专门引导客人,还有专门的食堂。

营养搭配均衡,买菜和日常起居都非常方便。

而牛犇所住的养老公寓并非普通意义的养老院。

光是费用就是个高门槛,这个公寓是可以租住也可以购买的。

即使购买还需要每年缴纳 3 到 7 万元的费用,但牛犇觉得物有所值。

然而,牛犇住养老院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质疑他住每月高达 8 万元的养老院,却获得 “感动中国人物” 荣誉,觉得不合理。

他们认为感动中国奖应该是给普通人的,名人不应该与普通人争抢这个奖项。

但也有人认为,牛犇在演艺生涯中塑造了 200 多个小人物角色,从不用替身。

他的敬业精神和默默做慈善的行为值得肯定。

他和妻子王惠玲一起资助贫困孩子读书。

直到妻子去世前,已经帮助了 100 多个孩子,这种善举不应被忽视。

尽管争议不断,但牛犇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

在养老院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

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养老方式。

也让人们对养老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0 阅读:6
坊闻

坊闻

旧闻新传坊间事,清风浊酒慢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