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更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这件正仓院第一名品乃传世唯一的一把唐代五弦琵琶。
这把绝世孤品琵琶,是圣武天皇收到的一件来自盛唐的礼物。当年的日本遣唐使将唐人精致华丽的乐器和精湛的演奏技法同时带回了日本。
此琵琶背板及琴轸、琴头为紫檀木,面板为梣木,直项,琴轸分列琴头两侧,左三右二。施螺钿花纹,腹面杆拨处还贴以玳瑁薄片,其上用螺钿嵌出一骑驼人抚弹琵琶的美丽画面。
琵琶不是本土乐器,它起源于古代印度,经丝绸之路,由能歌善舞的龟兹人传入中国并被加以改造。在唐代,琵琶已经是很重要的乐器,常以其演奏燕乐大曲。《旧唐书·礼乐志》说:“琵琶、五弦及歌舞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来尤盛。”
如今还在使用的日本雅乐和中国的琵琶都是四弦。自宋代起,五弦琵琶便在中国绝迹,当初宋徽宗置大晟乐府修乐时,像柳永、周邦彦这样的资深音乐人,都不知道五弦琵琶。
然而唐代的五弦琵琶却在日本正仓院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公元756年圣武天皇去世,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随天皇用过的其它物品被送到奈良东大寺保存至今。
2.汉倭奴国王印:这个文物目前收藏于日本福冈市立博物馆。
1784 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的志贺岛,两位农民在拓宽水路时于大石下发现了这枚金印。此枚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 2.3 厘米,高二厘米,蛇纽,阴刻篆体“汉倭奴国王”五个字。
据《后汉书》等史书记载,公元 57 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王”遣使朝贡,欲借臣属于汉王朝树立自己权位和王位,故求汉皇赐封,而光武帝赐其为“倭奴王”,并受赐“汉倭奴国王印”。
这枚金印是中日交往的最早证物,成为日本的国宝。
3.潇湘卧游图:被誉为南宋山水画第一神作,是圆明园被劫掠珍宝之一此卷是南宋禅僧云谷老师委托李氏所画,以方便躺于床榻之上也能欣赏潇湘美景,故名为「卧游」。
整幅画给人的感觉是磅礴大气、烟波浩渺、人物零星散布、若隐若现,标准的江南风光,被乾隆称为“千古神物”,有着传奇的身世。
它曾被乾隆秘藏在宫中,与《女史箴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并称“乾隆四美”。它躲过了圆明园的大火,开始了漂泊之路,到日本后甚至引发了轰动一时的“六万元事件”,还上了日本法庭。如今,这“四美”只有《九歌图》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其余“三美”都流失在海外,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
4.猛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一种青铜器,属于酒器类。猛虎食人卣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宁乡市沩山乡境内),但具体出土时间和细节已难以考证。由于历史原因,两件虎食人卣后来都流落海外,一件为日本收藏家住友春翠于1903年所购,通高35.7厘米,现藏于日本京都鹿之谷泉屋博古馆内,并成为其镇馆之宝。另一件由法国巴黎赛奴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在 1920 年购得,通高35.2厘米,其中以日本泉屋博物馆所藏较著名,重5.09千克。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同时构成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以雷纹衬底。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卣作为一件礼器,它是贵族阶层的标志,商代以虎作为该器物的表面纹饰,是试图显示贵族权势的威严。
5.无准师范像:高124.8公分宽55.2公分日本京都东山东福寺藏南宋(1127-1279)径山禅师无准师范肖像。日本东福寺开山祖师圆尔弁圆到中国留学,于无准师范座下得悟,由其师所赠与。画面上方有“嘉熙戊戌”纪年题赞,即南宋嘉熙二年(1238),为无准六十一岁时亲笔所书。一九五二年指定为日本国宝。
图中无准身着袈裟,手持警策,端坐于圈椅上,脚踏.上放置僧鞋,为常见的顶相形式。画法写实,用细线描绘轮廓,以墨线勾勒五官,巧妙地使用线描和晕染法表现出立体感,人物神采面貌栩栩如生。画面以青绿为主色调,沿衣褶线稍加淡染,不多装饰,予人沉稳之感。宋代人物写真发达,此幅顶相显示宋代画工的卓越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