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总计7.7亿元,其中《西游降魔篇》一部电影就取得了超过5亿元的票房,奠定了春节档的概念。随后的几年里,春节档票房逐年上升,从2013年的7.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8.4亿元,提升了整整10倍。
在这十年间,春节档的票房占比也逐渐增加,从2013年占全年票房的3.57%提升至2021年的16.67%,显示出春节档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其中,2021年春节档以78.22亿元获得票房之最,五部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四海》《奇迹·笨小孩》《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呈现出“神仙打架”之势,观众热情高涨,1.6亿人次走进影院,被称为“史上最强春节档”。
然而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春节档被迫暂停,因此没有相关的票房数据。而在2022年春节档,尽管受到一些疫情影响,但仍然取得了60.35亿元的票房成绩,位列影史第二。其中,大年初一的票房为14.54亿元,相较于前几年的增长有所放缓。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为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
为春节档贡献票房的人很多,不过不算我。平常偶尔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春节绝不会参与。我为什么不喜欢春节档电影?
这个感觉就跟为什么我不喜欢春晚的小品一样,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的感触。就是自春节档这个概念诞生以来。现在春节档的电影越发像春晚失了味道的小品一般。春节档的题材似乎总是与积极、乐观、向上、怀旧、教育诸如此类的美好情谊相挂钩。
那些不符合这个“积极”主题的,会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被淘汰。就比如说今年的《我们一起来摇太阳》,最终也会被网友安一个不符合春节的调性该退就退吧。春节是一个全国人民都放假的时候,也是大家最有潜力、最有欲望、最有时间去消费的时候。所以影片肯定希望在这个时间段上映,哪怕是一条腥风血雨之路,只要能分到一杯羹,都比平常上映好。
以前我们看小品就图快乐,有梗又贴近生活。现在我们看小品是看某个明星,看他们今年怎么穿搭了,压根没有记住小品本身讲了什么内容。而电影我们更多记住的是铺天盖地的营销,票房又破纪录了,谁又成为百亿影帝了。
在经历过几年春节档的洗礼后,这种特点被越发的集约化,单一化。每次有不一样的作品上映的时候,都会被冠以不符合春节档的调性撤档退档。这不就和以前轻喜剧流行起来时网络声音都在洗脑——生活这么苦,爱情那么累,我在网上看一点儿不用脑子的怎么了?
一两个作品这样也许没事儿,可是一片作品都这样,怎么能叫没事儿呢?一方面在叫嚣现在的作品越来越狗血、没有内涵,另外一方面自己又用脚投票,大力去支持这样的片子。
当可以站着不跪着赚钱时,大家都会选择站着;当躺着容易赚钱的时候,没有人会坐着。现在的导演、编剧甚至都不用期待观影的人有多么懂他们,有多么高深的鉴赏水平。
只需要戳中大部分人的爽点、快感就行,重复的套路反复用。甚至说,默认的规则就是只要有用就行,只要能圈到钱就行,你管我是抄袭模仿,容梗还是做甚。所以我真不爱去凑春节档的热闹。
当然春节档也不都是烂电影,也有一些电影在事后我看的时候,我会觉得哎,没有去贡献电影票,有一些可惜。可是整体来说,我并不后悔不去贡献自己的份子钱。未来的我应该还是会贯彻这个方针,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想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