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近70%!曾经等位2小时的“酸菜鱼一哥”,今被消费者抛弃了?

普识百知说 2024-08-02 02:18:55

##太二,别再端着了

“服务员,拼个桌?”

“不好意思,我们这边不拼桌。”

“那要等多久?”

“现在前面还有二十几桌,估计要两个小时左右。”

几年前,每当饭点,走进太二酸菜鱼的门店,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彼时,这家以“傲娇”著称的酸菜鱼品牌,凭借着独特的店规和营销策略,硬生生在餐饮界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了无数年轻人追捧的“网红”餐厅。

然而,曾经的门庭若市如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门可罗雀的冷清景象,和社交平台上此起彼伏的差评:“太贵了,根本不值这个价!”、“以前吃不完,现在不够吃,明降暗升啊这是?”、“服务态度也越来越差了,再也不想去了!”

曾经的“顶流”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失宠”的?太二酸菜鱼,究竟怎么了?

时间回到2015年,彼时,主营山西面食的九毛九集团正面临着流量焦虑。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他们推出了主打酸菜鱼的副牌——太二酸菜鱼。

没想到,这个原本不被看好的副牌却意外走红。凭借着“等位两小时”的火爆场景和社交媒体上的viral传播,太二酸菜鱼迅速成为了餐饮界的“流量担当”。

回头来看,太二酸菜鱼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精准地抓住了当时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用“反套路”的营销方式和个性化的品牌形象,在众多餐饮品牌中脱颖而出。

“四人以上不接待”、“不拼桌、不加位、不外卖”,这些看似“霸道”的店规,在当时却成为了太二酸菜鱼的标签,吸引了大批追求个性、乐于尝鲜的年轻人。

不仅如此,太二酸菜鱼还将“标准化”做到了极致。只有一种鱼、一种辣度、一种套餐,甚至连米饭都要单独收费。这种“极简主义”的菜单,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也提高了翻台率,让太二酸菜鱼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规模扩张。

数据显示,在2019年的巅峰时期,太二酸菜鱼的翻台率一度达到了4.9次/天,甚至超过了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同年,太二酸菜鱼母公司九毛九成功登陆港交所,市值一度突破500亿港元。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太二酸菜鱼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2024年7月19日,九毛九发布盈利预警,预计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跌不超过69.8%,而这一下滑的主要原因,正是其主力品牌——太二酸菜鱼的业绩疲软。

消息一出,九毛九股价应声下跌,连续创下上市以来新低。曾经风光无限的“酸菜鱼一哥”,如今却走到了业绩预警、股价跳水的境地。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追求性价比了。”一位餐饮从业者感慨道。

的确,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逐渐成为主流。人们不再一味追求品牌溢价,而是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的性价比。

曾经被视为“低端”的“穷鬼套餐”、“下沉市场”,如今却成为了餐饮行业的香饽饽。越来越多餐厅开始推出价格低廉、分量充足的套餐组合,以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例如,主打“拌饭自由”的米村拌饭,凭借着不到30元的价格、无限续米饭的承诺,以及种类丰富的配菜选择,迅速在年轻群体中走红。

相比之下,太二酸菜鱼动辄七八十元的人均消费,就显得有些“曲高和寡”了。

为了应对消费降级带来的冲击,太二酸菜鱼也开始了一系列降价促销活动。其人均消费从高峰时期的80元,降至2023年中的75元,今年第二季度更是进一步降到了69元,回到了7年前的价格水平。

然而,降价并不意味着“真香”。

“太二酸菜鱼,是不是用的预制菜?”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太二酸菜鱼的讨论中,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预制菜,是指以各种食材为原料,经中央厨房集中生产加工后,包装冷藏或冷冻,配送至各门店,再经简单烹饪即可食用的菜肴。

近年来,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和消费升级的推动,预制菜行业发展迅猛。然而,由于口味、品质参差不齐,以及消费者对其“工业化食品”的刻板印象,预制菜一直存在着争议。

而太二酸菜鱼,正是这场争议的焦点之一。

早在几年前,就有网友质疑太二酸菜鱼使用预制菜。对此,太二酸菜鱼官方曾多次否认,并强调其菜品都是“现点现做”。

然而,在追求标准化、高效率的餐饮行业,预制菜的使用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事实上,太二酸菜鱼之所以能够实现“只有一种鱼、一种辣度、一种套餐”的极简菜单,以及快速的上菜速度,正是得益于预制菜的应用。

从商业逻辑上来说,使用预制菜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本身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在于,太二酸菜鱼的预制菜,并没有与其高价定位相匹配。

“同样的价格,我可以吃到更好吃的酸菜鱼,为什么要吃预制菜?”一位消费者吐槽道。

的确,在电商平台上,售价二三十元的酸菜鱼预制菜比比皆是。虽然口味可能与堂食有所差距,但价格优势明显。

相比之下,太二酸菜鱼的预制菜,不仅价格贵,而且口味也饱受诟病。不少消费者反映,太二酸菜鱼的鱼肉“有土腥味”、“不新鲜”,酸菜“不夠酸爽”,汤底“味道寡淡”。

高价预制菜,成为了压垮太二酸菜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餐饮行业,口味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一家餐厅如果想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口味需求。

然而,在这方面,太二酸菜鱼做得显然不够。

多年来,太二酸菜鱼的菜单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始终主打那几款经典菜品。虽然味道中规中矩,但也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意。

“太二酸菜鱼,我已经吃腻了。”一位曾经的忠实粉丝表示。

的确,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选择过剩的时代,消费者对于餐饮品牌的忠诚度越来越低。“喜新厌旧”成为了普遍现象。

当新鲜感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有审美疲劳。

为了挽回消费者的心,太二酸菜鱼也尝试过推出一些新品,例如“番茄鱼”、“椒麻鱼”。然而,这些新品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反而因为口味不佳、价格偏高等原因,遭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吐槽。

一成不变的菜单,缺乏创新的菜品,成为了太二酸菜鱼走向衰落的另一大原因。

“四人以上不接待”、“不拼桌、不加位、不外卖”,这些曾经被视为太二酸菜鱼个性标签的店规,如今却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太二酸菜鱼“店大欺客”、“服务态度差”的吐槽屡见不鲜。

“现在的太二,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太二了。”一位老顾客感慨道。

的确,随着业绩的下滑,太二酸菜鱼昔日的“傲娇”姿态也不复存在。为了招揽顾客,太二酸菜鱼开始逐渐“放下身段”。

不仅开放了六人桌,还开始提供外卖服务,甚至在电商平台上做起了直播带货。

然而,这些改变并没有换来消费者的好感,反而被质疑是“自降身价”。

“太二这是怎么了?怎么开始走下坡路了?”

“都开始外卖了,那和路边摊有什么区别?”

在消费者看来,太二酸菜鱼的“妥协”,反而是一种“认怂”的表现。

其实,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品牌的改变,关键在于改变背后的逻辑。

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市场、追求短期利益而盲目改变,最终只会失去品牌的灵魂,得不偿失。

太二酸菜鱼的遭遇,并非个例。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餐饮行业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红”品牌。

然而,这些“网红”品牌往往生命周期短暂,昙花一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网红”品牌的成功,往往依赖于营销炒作和流量红利,缺乏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餐饮行业本身竞争激烈,新品牌层出不穷,稍有不慎就会被市场淘汰。

那么,“网红”品牌如何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宿命,实现长红呢?

首先,要回归产品本身,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

餐饮的本质是味道,只有做出真正好吃、有特色的菜品,才能留住顾客的胃。

其次,要注重品牌建设,打造独特的品牌文化和价值观。

一个成功的品牌,不仅要有好的产品,更要有一个好的故事,能够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

最后,要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好的服务是品牌的加分项,可以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总而言之,“网红”品牌想要长红,需要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困境,太二酸菜鱼并没有坐以待毙。

近年来,太二酸菜鱼母公司九毛九集团,也在积极寻求多元化发展,推出了“怂火锅”、“那未大叔是大厨”、“2颗鸡蛋煎饼”等多个子品牌。

然而,这些新品牌的发展并不顺利。其中,“怂火锅”的业绩表现平平,“那未大叔是大厨”和“2颗鸡蛋煎饼”则直接被关闭或出售。

过于依赖副牌,成为了九毛九集团的另一个隐患。

为了拯救业绩,九毛九集团对太二酸菜鱼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优化菜单、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员工培训等。

此外,太二酸菜鱼还开始尝试加盟模式,以期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快速扩张。

然而,这些举措能否奏效,还有待市场检验。

太二酸菜鱼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不断进化、不断创新,才能生存下去。

太二酸菜鱼,是选择继续“端着”,还是放下身段,真正地倾听消费者的心声?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着太二酸菜鱼的未来命运。

0 阅读:0
普识百知说

普识百知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