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病逝在台北士林官邸,柩厝市南慈湖畔,享年88岁。蒋介石去世后,葬礼非常之隆重,布置好灵堂供国人瞻仰遗容,排场之大,实属罕见。
蒋介石的灵堂四周插了八十八根蜡烛,代表享寿88岁之意,正中供奉着蒋介石的巨幅遗像及遗嘱,灵前有五个用索菊缀成的十字架,正中一个为宋美龄所献,上款书“介兄夫君”,下款书“美龄敬挽”。
在蒋介石入殓时,宋美龄在他的棺材里放入了四本书,一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本《圣经》、一本唐诗,一本《荒漠甘泉》。
我们看放入的这四本书,前面三本好理解,代表蒋介石的一生一直标榜自己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其次是与宋美龄结婚后信仰基督教,还有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解情结。然而,这本《荒漠甘泉》却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荒漠甘泉》这本书,是美国一位作家、教育家、基督教传道人考门夫人所著。
考门夫人原名丽蒂伯德(Lettie Bard),1870年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她在19岁时与查理考门“一见钟情”步入结婚礼堂,两人爱情在春光之中享受甘露的滋润。
然而,在夫妻结婚25年的时候,考门夫人突然病危,她的丈夫查理考门在神前祷告,经过一场激烈的内心交战,自称是凭着“信心与爱心”,终于回到了喜乐平安的家园。
这时 1901年,考门夫人开始了她又一个25年之久的宣教事业,查理考门去世以后,考门夫人开始提笔写作,并取书名《荒漠甘泉》,全书的主题是反复强调信心和爱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荒漠甘泉》面面俱到,只要是生活方面的事无论大小巨细,均有阐述,小至生活琐事如要早起,大至人生方向如树立远大理想。全书共有365篇文章,以一年的365天作为顺序书写。而且从一月到十二月每一个月一个小主题,写得非常的细。
照理说,这种属于励志性质小故事的书,不应该放在蒋介石的棺材里,那么,宋美龄看中了这本书的哪一点呢?
通过细细阅读才发现,原来《荒漠甘泉》作者考门夫人最主要的是历经二个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的时间恰恰是25年,她与查理考门结婚这25年享受甘露的滋润,随后的25年悟出的信心与爱心。
而如此巧合的是,考门夫人两个25年,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恰是蒋介石的两个25年,我们查阅历史得知,蒋介石从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标志着蒋介石军事力量的起步。
历经在25年后的1949年底,因兵败无可奈何地飞往台北,从此,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回过大陆了。正如他日记中写的“其悲伤与依依难舍之情景,令人难受”。
蒋介石迁台湾后,一直把台湾作为所谓“复兴基地”,刚好不多不少也是25年,直到1975年去世,留下遗言:死后棺材不要落土,以后要把他葬回大陆。可见他对大陆的情结从没有消减过。
事实上,宋美龄还有一层意思是,下一个25年,也正是自己年届百岁之时,因为中国人一直将百年作为美好的愿望,所谓“百年之后”是也,能如考门夫人一样,凭着信心与爱心,希望能回到喜乐平安的家园。
宋美龄会在蒋介石灵柩里放考门夫人所写的书《荒漠甘泉》这本书,一方面表达一种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他夫妻两人大陆情结,个中原因的确令人嘘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