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经常看到“大学生满地跑”,“大学毕业等于失业”,“读书没有用”的说法,曾经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和低收入、失业挂上了钩,这其实是一种误判。
根据新华社2017年发布的数据,我国2005、2006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617万、1585万,这两年出生的孩子大概率是2023、2024年参加高考。
2023、2024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1342万人,分别比2005、2006两年出生人数低了623万,261万,如果去掉各种因素减少的人口,还有部分走了国际学校或者保送生,这个差值大概就是没有读高中的人数,这部分人大概流向了服务业、制造业或者工地,当然还有一部分做了直播。
2023年、2024年我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42.22万、1042.2万基本持平,但录取率有所提升,其中本科人数分别478.16万、540万人,本科录取率分别37%、40.7%。
我国大学扩招应该始于1999年,那年比上一届拓展51.3万,增幅达到47%。2002年我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一大批民办高校也就在那时成立的。
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18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41所。2024年我国高等学校共计311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868所,含本科学校1308所、高职(专科)学校1560所。高校规模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培养了一大批毕业生走向社会岗位。
2000年我国GDP为1.21万亿美元,占全世界3.3424%,2023年我国GDP为17.79万亿,占全世界16.8775%。我国产业结构有了非常大的调整,中高端产业占比持续提高,从曾经的来料加工到自主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其中就有这一批批大学毕业生的贡献。
曾经遍布各大城市的工厂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毕业生或者辍学生,那会主要是来料加工,属于相对简单的体力或者手工劳动,想要增加产出就是扩大工厂规模、招聘更多员工或者让员工加班加点。重复而高强度的劳动,让员工的身心出现了不健康的表现,甚至酿成了不少人因抑郁跳楼的惨剧。
如今有了智能工厂、黑灯工厂,用机器替代了很多高强度重复劳动的工作,但同时那些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已经不是靠中小学生能完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这些工作就需要具备更高知识层面的人员来完成,尤其是高端制造业,需要更多高层次人才研发高端设备。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我国高校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承担着培养这样人才的使命。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或者海外的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这样一流学府,国家也建设了专、本、硕、博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供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选择。
诚然,这几年国内经济因为各方面因素出现了内卷的情况,社会供给岗位数量和毕业生人数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错配的情况。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我国推进战略的重要力量,在现在、未来也会发挥更大的价值。
未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会出现一批新的岗位和人才需求。对于个人来说应该主动调整学习的方向,掌握未来社会及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或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