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中国核心菌种自主率不足20%,而益生菌菌种自主率更是低至惊人的10%!这意味着什么?你每天喝的酸奶、吃的益生菌产品,90%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一旦被制裁或断供,整个行业将陷入瘫痪。这比芯片卡脖子的后果更为直接,因为它关系到14亿人的健康!
谁在控制你的肠道健康?
记得2019年华为被美国断供芯片时的紧张场面吗?在益生菌领域,我们面临的风险丝毫不亚于芯片危机。只不过芯片断供影响的是电子产品,而益生菌断供影响的是每个人的肠道健康,甚至是整个医疗健康体系。
这种依赖程度令人担忧。根据《2024中国合成生物学发展报告》数据,中国益生菌市场规模已突破700亿元,但核心菌种自主率不足20%,益生菌菌种自主率更是低到可怜的10%。简单算一算,这意味着每年至少有630亿元的市场价值被外国企业控制。
被忽视的微观战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这要从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历史说起。
与芯片行业一样,益生菌菌种研发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和技术积累,但直到最近几年,益生菌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在大多数人眼中,益生菌仅仅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或保健品成分,很少有人意识到它背后蕴含的重大科技价值和安全意义。
美国杜邦公司的菌种库已有超过100年历史,拥有上万种专利菌株;丹麦科汉森成立于1874年,积累了超过30,000种微生物菌株。这些公司不仅拥有丰富的菌种资源,还建立了密不透风的专利壁垒。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外国巨头已经与蒙牛、伊利等中国头部乳企形成了深度绑定关系。例如,丹麦科汉森提供的菌种,已成为多款国内知名酸奶产品的标配。这种产业依赖一旦形成,就很难打破。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商业层面,也体现在研究领域。我国在益生菌相关专利方面的差距更是触目惊心。以新一代明星益生菌AKK菌为例,全球相关专利已超过3000项,但中国企业仅拥有5%。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专利战争,而我们显然处于劣势。
别看它只是一种微小的细菌,功效却惊人。2019年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受试者服用AKK菌12周后,胰岛素敏感性提高49.6%,血脂水平显著改善,连腰围都减小了2.6厘米。
欧盟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于2021年正式批准AKK菌作为新型食品上市。与此同时,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国际巨头纷纷布局,短短几年间申请了数千项相关专利,将这一领域牢牢锁死。
中国科学家的反击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科学家并没有坐以待毙。
2023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中国企业成功完成了AKK001菌株的专利突破,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全流程自主可控的AKK菌。这一突破打破了国外对高端益生菌的专利垄断,标志着中国在益生菌核心技术上的重大进展。
2024年底,位于浙江绍兴的20吨级量产车间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在AKK菌产业化方面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不仅是健康问题
益生菌菌种的自主可控,意义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其次,这是一个产业安全问题。过去,我国乳制品企业、保健品企业严重依赖进口菌种,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利润被国外巨头攫取。随着自主菌种的突破,我国企业有望掌握更多话语权,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跃迁。
这是一个公共健康安全问题。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欧美人群选育的菌种未必适合亚洲人群,特别是饮食习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通过从中国健康长寿人群中分离筛选菌株,可以获得更适合国人体质的益生菌,提供更精准的健康解决方案。
漫长的追赶之路
尽管我国在AKK菌等领域取得了突破,但与欧美巨头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从技术角度看,我国在菌种分离、鉴定、培养等基础研究领域起步较晚,高水平研究人才匮乏。从产业角度看,我国益生菌产业链不够完善,上游菌种研发、中游发酵生产、下游制剂加工之间协同不足。
从企业层面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重视菌种自主研发。除了AKK菌的突破外,在乳酸菌、双歧杆菌等传统益生菌领域,也出现了一批自主创新的成果。有分析预测,到2030年,中国益生菌菌种自主率有望提升到50%以上。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