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朝代不得不提秦,提起秦不得不提商鞅(也叫卫鞅、公孙鞅,以下一律称商鞅)。没有秦,七国一统或许会延后很多年。没有商鞅,秦就没有统一六国的基础。商鞅是大秦帝国的奠基人。
战国时期还有个人能与商鞅相提并论,他就是吴起,俩人的作用都是巨大的,结局也相同,都是因清算而死。
一、
吴起是商鞅的前辈,早年在魏国变法,取得卓越的成绩。吴起能从魏国变法中活下来,不是因为魏国贵族大方,只是吴起没有触动他们核心利益罢了。他在魏国的变法改革,主要针对的是魏国军制 。
魏国赫赫有名的魏武卒,就是吴起军事变法的产物。李俚变法使得魏国经济提升,吴起变法造就了军事强国魏。吴起夺取秦国河西之地,用胜利证明了变法的成功。吴起被逼逃向楚国,因为他引起了当权者的嫉妒,被排挤出魏国。
吴起到了楚国,被楚悼王予以重用。经过一年的磨合,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类似丞相)后,吴起开始了变法。短短数年,楚国实力再上一层楼。等楚悼王一死,吴起立即遭到楚国贵族的清算。
商鞅在秦国的经历与吴起类似,先是受到秦孝公的重用,随即开启变法。等孝公一死,商鞅被公子虔等诬陷为叛逆,遭到秦国贵族的清算。
吴起、商鞅经历相似,结局相同,就连变法内容主旨也一样,唯一不同的便是商鞅的变法成果保留下来,吴起却是人死“政”消。
历史的车轮一直向前滚动,偶尔会有上下波动。贵族对吴起、商鞅的清算,便是历史进程中的波动。楚国波动剧烈,延缓了自己前进的脚步。秦国波动平缓,仅是略起微澜,很快便继续前进,最终一统天下。
二、
商鞅、吴起的变法有着类似目的,若将其简单概括便是内部资源整合,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法家眼里的国家等同君王,他们的目的就是维护君主手中的权力。
战国经历三家分晋、田齐代姜之后,各国君主都在有意打压本国内部的贵卿,防止出现类似的情形。商、吴二人的变法便是彻底消除贵卿,也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将权力全部收回到君主手里。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史,说白了就是君王权力集中的过程。好不容易到了明清时期,帝王总算做到真正一言堂,结果世界变天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吴起变法失败,商鞅变法成果却得以保留。有人说这是因为秦国的贵族势力没有楚国强大,反攻强度小。也有人说是秦惠王保留了商鞅的成果。不过这都没有提到点子上,商鞅的法度能保留下来,主要是因为商鞅做的两项措施:军功制和迁都咸阳。
三、
变法便是改变现行的规则制度,规则制度都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商鞅、吴起做的都是往死里得罪人的事。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一样的道理。商鞅、吴起得罪还是手握大权的那一拨,他们的结局早已注定。
变法既然损害的是现在掌权人的利益,商鞅就需要扶持一些变法得益者。商鞅选择的便是破落的贵族、平民、外国武将等上升无望的人。商鞅如何拉拢这些人?他用的便是军功爵位制。
军功爵位制让所有渴望封侯拜将的人支持商鞅,组成新的利益集团来对抗旧势力。新势力集团能成长,主要依赖变法支持者秦孝公活得久,近20年的时间足以培养起一批新政策的铁杆拥护者。吴起没那个幸运,前后变法不过几年时间,新利益阶层没有成长起来,变法没有拥护,自然不了了之。
商鞅的迁都策略也是其成果被保留的原因。在古代,一国都城是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其地位与繁荣程度绝对是其他城池比不上的。无论任何时代,地方上势力的盘根错节是最顽固的(这里主要指的底层贵族)。只有打破他们对地方的垄断,秦国君主的命令才能上下通达。
另外,秦国迁都势必造就一批新的地方势力,这些势力肯定会与原有势力产生冲突,也能抵消商鞅受到的冲击。
四、
吴起变法仅仅革除了旧势力的利益,没有扶持新的利益集团来保卫变法成果。商鞅的变法成果有一批支持者。那商鞅为何会死?因为人性。我受你恩惠,会感激你,若要损害我的利益去保护你,抱歉做不到。
受变法恩惠崛起的贵族,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与旧贵族展开斗争,却不会为了商鞅的性命而断送自己的利益。这便是人性。
秦惠王便是其中之一。他亲眼见到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谁不愿做一个强国的君主?秦惠王为何杀商鞅?关键的一点便是商鞅变法已经完成,秦国只要执行下去就行了。换句话说,商鞅已经没用了。
一方是愤怒的贵族(还有一部分百姓,看看六国对秦法的怨恨,就能想象最初秦国百姓对商鞅的痛恨),一方是用的商鞅,这个选择对秦惠王来说并不难。
商鞅、吴起是社会发展中的殉道者,他们的存在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否则历史只会变成一潭死水,再难以翻起波澜。这类人往往不会有好下场,他们都是“逆”时代前行。
很多人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一边痛骂他们的“冷酷”、“无情”,一边靠着他们的恩惠吃得满嘴流油。人啊虚伪而利己,本性如此。